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李白《江上答崔宣城》一诗之系年,诸说颇不一致.有系于天宝初者,有系于天宝十二载者,亦有系于天宝十四载者.系年出入如此之大,又与各家对此诗中“谬忝燕台召”一句的理解不同有关.有谓其为“待诏金门之时”者,有谓其为“幽州之召”者,亦有“疑其为封常清之召”者.然按诸太白天宝间之行踪,上述各说均有扦格难通之嫌,值得重新商榷.兹先录《江上答崔宣城》诗全文如下并试作疏解,然后针对诸说逐一辨证.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一致的原则,使我们不能不看重黑格尔哲学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无疑,一种哲学理论的元哲学形态本身也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阿尔都塞意义的)色彩更少的哲学。因此,超越黑格尔意识形态中的哲学思想而考察其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就绝不仅仅具有一般的哲学史意义了。 20世纪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这无疑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黑格尔的现代影响。在这种批判中,人们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基本评价:一些哲学家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强调过程、生成和否定,它本质上是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与哲学本体论、人本主义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哲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整个哲学史大体上经历了从自然主义(自然本体论)到人本主义(人的本体论)以及人本主义从思辨到现实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费尔巴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试图克服传统哲学中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极端对立,把人本学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但由于他没有找到这种统一的真正基础,从而无法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承续了这一历史的逻辑,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主观性与客观性,理想与现实分裂的直接根源只能是实践,然而也只有在这种物质的批判力量——实践中,它们才能不断扬弃各自的片面性,重新获得统一,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类现实的历史。因此,实践是人的现实世界的根源,是人类世界的真正本体。实践本体论既扬弃了传统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又扬弃了旧的自然主义的抽象性,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真正综合。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丁立群目前,国内认识论研究已呈明显弱势。这种弱势并非意味着认识论领域已无事可做了,恰恰相反,人们感觉到,以往的很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蔽”,仍处于暧昧不明的状态中,然而又缺乏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本文试图阐释生活世界之独...  相似文献   
6.
几乎没有一门理论学科与其历史能够象哲学与哲学史那样,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每一个大哲学家都把对哲学史的重新诠释作为自己研究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里应当提出的问题是:哲学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其本质是什么?哲学史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创造的思想源泉?显然,这是哲学史方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确立如下思想:(1)哲学作为文化精神之“硬核”,集中展示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及内蕴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体现着主体对这一基本状态之根本改变的终极关切;(2)哲学史是人类在历史维度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自身本体论存在的分裂及矛盾冲突之展现和逻辑融通过程,它既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又是自身存在状态的表现史;(3)因此,哲学的对象研究和哲学史的元研究本质上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进步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1,28(5):21-24
哲学理念是哲学关于自身的认识和体悟 ,其中包含着哲学家和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范式、哲学的视野、哲学的维度的理解。每一时代各种哲学思潮中总是包含着某种主导性的哲学理念。这种主导性哲学理念在重大文明时代的更替中又总是发生深刻的转变 ,从而引起哲学的重新定位。全球化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 ,它以深刻的文化逻辑引导着哲学理念的变革。思考和展望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革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的阶段性总结 ,我们特邀几位著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透视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化。孙正聿教授认为 ,必须对全球化时代哲学创新问题进行前提性研究 ,当代哲学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发现哲学理论的“外部困难”(即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矛盾 )和“内部困难”(即表征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哲学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 )。张一兵教授则集中探讨哲学理念创新的途径 ,提出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精心解读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期盛行的研究方式的历史审理而获得一种科学的平台 ,从而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思想逻辑与当代问题的结合点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其他学者侧重于揭示全球化时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剧作,而《终局》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一部剧作。两剧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表现出更多的是不同,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部力作从背景、人物、语言等的比较分析,来阐释《终局》其实是《等待戈多》的继续和发展,贝克特通过越来越晦涩难懂、荒诞不经的剧作深化了主题,暴露无遗地展示了人类越来越悲惨的处境,让读者和观众在感受到巨大震撼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自我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意义进行长久的、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其在文化兴国战略上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应加强普遍性诉求,而不是过分强调特殊性。因为,强调自身文化特殊性是一种防御性策略。相反,只有发扬自身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地参与到新普遍性的建构中去,才能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进而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主体意识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哲学上它是指主体的自主能力、自觉选择能力,在本体论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自由和对既定状态的超越。所谓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是指学术期刊不应当成为用来“装”各种文章的框子,而是应当充分体现出主编或编辑的思想、理念、学术倾向和办刊方针。可见,我所说的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意识相关,是这一哲学观念在办刊过程中的体现。期刊的主体意识对于期刊特色的形成非常重要。我总感觉,现今全国学术期刊林林总总,从社会科学院系列、党校系列、高校系列直到各个省的社会科学联系列,大约也有几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