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8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拙作《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在《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上发表以后,曾引起一些学界同仁的兴趣,该刊曾就此问题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专题讨论会。会上,有20余位学者就拙文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美学、哲学,乃至文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朱立元、陈引驰、夏中义、邱明正四位专家的意见已作为论文在《学术月刊》上陆续发表。此外,并未出席这一会议的曹俊峰、徐梦秋、晓声三位先生也撰文参与了此次争鸣。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有些学者基本上赞同笔者的意见,并力求在拙文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如邱明正、徐梦秋;有些学者对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也提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格局及其转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格局及其转化模式陈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格局都是一个十分敏感、十分重要、因而也是十分需要研究的课题。过去,人们曾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过分夸大意识形态斗争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制造出种种“意识形态神话”;而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3.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初出茅庐的刘晓波向美学泰斗李泽厚挑战,在《中国》7月号上发表了《感性·个人·我的选择——与李泽厚对话》,此文曾引起了两种毁誉不一的极端性评价。当我们对前一阶段的美学研究进行一种必要的总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时候,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便成为一种不容回避而又必须超越的课题,这也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因。本文力求在严肃的学术立场上就李、刘之争的美学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教动因——"人文奥运"探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肉体能力的有限性和神的感性能力的无限性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是构成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向极限挑战的内在动因。由此而言,体育运动便不仅具有形而下的色彩,而且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使人的肉体机能全方位地接近神的一项文化创举。从横向的对比来看,具有禁欲主义色彩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可能导致奥林匹克运动,无意于强化肉体生命力的儒家和道家也不可能派生出奥林匹克传统。从纵向的发展来看,由基督教对欧洲的主宰,经文艺复兴运动而宗教改革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也随之经历了由中断而复兴的过程,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宗教的原因和背景。  相似文献   
5.
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放在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流变中加以考察,我们便会发现席勒的这篇长文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西方美学家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将审美活动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加以考察的学术尝试,它不仅直接影响了黑格尔将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的美学体系,而且对今天的人们去进行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炎 《文史哲》2001,1(6):36-44
我国文艺学领域的学术发展,有赖于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内部的合理分工。这其间,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三大学科不仅在内容上要实现互补,而且在方法上要实现分工。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学科分野,才可能打破长期以来名异而实同、混沌而未分的研究模式,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西方反理性思潮是在文明与异化的二律背反、基督教文化的全面崩溃和哲学本体论的再生这三重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将这一特定的思潮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寸能看清它的原貌,理解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哲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极强的学术特点,因而在近几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特向广大读者推荐两篇青年学者关于“文化哲学”的力作。陈炎同志的文章对“文化哲学”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历史生成,以及当前在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展望,认为必须在文化与哲学、民族与世界、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和发现“文化哲学”在理论上的生长点与突破点,使其成为既有抽象的思辨深度又有具体的可操作内容,既有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世界的共同语言,既有历史的深厚土壤又有未来的召唤价值的开放的、广阔的并极富有发展前景的人文科学新领域。张政文同志的文章旨在弄清“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因而是一元的、可比的;“文化”则是人们赋予文明成果的主体意向和价值选择,因而是多元的、不可比的。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物化层面;后者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超越物化的精神层次。 这一领域的开拓显然不是这两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大量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必须超越经院哲学的固有模式,自觉地关注和引导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从而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了这一目的,本刊自本期起,开设“文化哲学与社会发展”栏目,欢迎对此问题有兴趣、有建树的学者根据“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积极撰稿,踊跃争鸣。  相似文献   
9.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沃尔夫冈·顾彬教授,是最早将"东方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学者之一.然而,当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一书大行其道,为东方学者所广泛援引的时候,顾彬教授却拿出了一篇论点不同的文章,要对东方人的所谓"东方主义"理论加以重新反省.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0.
读毕郝亦民《“大团圆”新论》一文(《晋阳学刊》1991年第3期),受益之余也想提出几点难解之疑,以便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一、“大团圆”是中国的规律吗?郝文认为“大团圆心理恰恰表明了我们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幸福快乐的乐观精神”,并借赵树理之语和盘托出了“外国人不懂团圆”,“团圆是中国的规律”这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