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三十多年前,我住在印度的佛教圣地鹿野苑的招待香客的“法舍”里。那地方是乡下,有两座佛教庙宇,一座耆那教庙宇,一所博物馆,一处古塔的遗址和一段有阿育王铭刻的石柱,还有一个图书室。这图书室里有一部影印的碛砂板佛教藏经,我发现这几乎无人过问的书以后,就动手花满是尘土的一间小屋子里整理,同时也就一部一部翻阅。这只能叫做翻阅,因为我当时读书不求甚解,而且掉在印度古语的深渊中不能自  相似文献   
2.
并非戏说     
弘农郡(河南灵宝)有一处地方名叫柏谷,开了一家客店。一天晚上忽然来了一群人投宿,为首的是一位十八九岁的青年,器宇轩昂,还带着兵器。店主人疑心他们是盗贼,暗地约了一些青年人,准备捕  相似文献   
3.
这本译诗集名为《印度古诗选》。先要说明两点:一是“选”的范围,二是“古”的范围。所谓“选”,并不是在印度古诗中选出最好的精华,而是选其几个重要方面的一些例子。由此“一斑”还不足以见“全豹”,但是印度古诗的面貌特征也可由此见其大  相似文献   
4.
不由人算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只活了四十六岁。他可是历史上承先启后的皇帝,不但在前后两个汉朝,而且在有皇帝的时期,都少不了他所经历并处理过的问题。看史书里记载的他仿佛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有几年竟好像什么事也没做。  相似文献   
5.
略论甘地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8年1月30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在德里被刺身死。这时离1947年8月15目英国殖民政府移交政权印度得到独立以后不到半年。甘地为印度独立战斗一生,却在独立成功时被本国人而且同是印度教徒的刺客当众枪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政治谋杀事件,也不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一时冲动的行为。试看当时报载和事后文献所记的值得注意的几点情况。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是他在美国的一篇英语讲演,曾经几次译成汉语。他的《吉檀迦利》是他五十岁时的自选诗集,并且自己进行了英语散文诗体的再创作,也早有汉译。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本文打算只就这两者作一点初步的试探性的分析,并不是对泰戈尔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以及诗的创作进行宏观的论述,而只能算是微观的窥测,而且只作解说,不作评价。泰戈尔的这篇论艺术的讲演收入专集的发表时间(1917)离托尔斯泰的逝世(1910)只有几年。然而托尔斯泰的同名著作《什么是艺术》却同泰戈尔的讲演看起来大有不同。托尔  相似文献   
7.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一部大史诗。本书是其中一部分插话的选译本。这部大史诗曾经被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共有十八篇,号称有十万“颂”(诗节)。它并不是单纯的史诗,实际上包括了三种内容:一是史诗故事本身,二是许多插话,三是关于法制、风俗、道德规范的诗体著述。插话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文学性较强,所以选成一集。大史诗的故事并不很复杂,不过是叙述古代名王婆罗多的后代有兄弟两支,一有五子,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最古典籍《梨俱吠陀》的第十卷中,有一组诗是作为送葬和祭祖的诗歌,看来是在举行这类仪式时用的。祭祖诗已另外论述①,本文只就这几首送葬诗略作介绍并提出几点看法。送葬的诗歌是我们的挽歌一类。死生事大,照说上古时期应当有很多这类作品。然而无论《梨俱吠陀》或则《诗经》都没有几首挽诗。《梨俱吠陀》只有这几首,另有几首则是招魂的诗,还有一些祭祖的诗也不多。《诗经》里祭祖诗在《大雅》和《颂》中有一些,但送葬诗却很  相似文献   
9.
《梨俱吠陀》是人类上古文献之一。因为古代印度婆罗门祭司把它作为圣典,口传秘授,细心保存,一个音也不容改动,所以现在尚存的原来各派传授中的一派的本子,可信为与大约三千年以前编订成书时没有多大差别。这个《本集》编成后,有过各种解说,但是直到十四世纪,才有南印度的沙衍那(大概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对全书作出注释。十九世纪马克斯穆勒校订了这个注释本在英国出版。从此以后,这部重要文献成为国际上的研究资料,脱离了印  相似文献   
10.
甘地是近代世界历史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他是二十世纪前半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这个历史地位是无人否认的;但是对于他的描述和评价却很有分歧。甚至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在苏联就曾经有过前后大不相同的评论。印度人尊他为“圣雄”,这本是对修道人的尊称。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看他是人道主义和东方精神文明的化身,是和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