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2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车玉玲 《求是学刊》2003,30(5):56-60
近年来,交往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哲学探究的热点,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个自明的话题,是因为随着文明的进展,"交往"愈加显示出其危机与异化的态势,在现代社会,交往几乎等同于交际。对于交往问题的关注应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即通过探究交往危机的根源寻找主体间交往的根本途径。本文认为,只有恢复精神性和神圣性在人的存在中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交往中的功利化状态。同时,在传统形而上学业已消解、诸神已经远逝的科学时代,"神圣性"与"完整性"可以在交往的内在领域中再现。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至今 ,形而上学一直是西方哲学中的主题 ,追问、建构、拒斥与消解形而上学 ,乃至于回到形而上学 ,几乎是西方哲学的特点。笔者认为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 ,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需求 ,“我们需要形而上学去保持完整与崇高” ;或者说 ,形而上学使人与神圣感相连 ,从而把人生统摄为一个向善翱翔的意义整体。显然 ,在科学的时代 ,以寻求“最高原因”为目标的传统的形而上学 ,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终结 ,随之附着其上的一切意义与价值也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克服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他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建意义世界 ,恢复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中的位置。然而 ,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方法不同的是 ,在他们那里 ,哲学家们强调通过唤起“个体”的神圣内在体验 ,克服现代人物化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时代中,有这样几种情绪强烈地纠结在一起:即文明越是进步,对未来的忧虑就越是深刻,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就越是盛行。回望古希腊时期那个"至善"的梦想,我们是渐行渐远还是日益抵达了呢?现实的种种似乎都给予了否定的答案。我们的时代病了,而只有知道"病因"才能给出治疗的"医案"。对此,俄罗斯宗教哲学家指出,理性主义的盛行与泛滥是病因,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明所倡导的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剥离了存在中的主观成分、认识中的信仰因素、精神中的实在性,其结果是遗忘了真正的存在——精神实在性,导致现代人的生活完全被外在的东西所充斥,"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胡塞尔语)。对此,他们重新追问何为真正的存在,颠覆了以往的物质概念与二元的思维方式,力图通过恢复精神在存在中的重量来克服现时代人与现时代文明面临的种种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在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这两种批判理论均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都以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但二者在批判的侧重点、革命主体、革命策略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关于这两种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无论对处于科技理性困境之中的西方工业社会,还是对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怀疑与反思为本质特征的批判精神有助于人类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建构更为和谐与完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上好数学课,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培养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课堂创设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思索,从而发挥其潜能,这也是数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看来,西方文明自身蕴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人的存在危机,即人的物化与完整性的丧失。这种缺陷造成的结果是西方文明不断地在低级层面取得成就,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实际上,真正的哲学或曰完整的知识应该是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综合,其中,神秘主义是其基础,它既不同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同时又包含它们的所有客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西方文明的缺陷、恢复人自身存在的完整状态。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的社会理论常带有偶像化特征,这与信息匮乏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密切相关。俄罗斯从来就没有不加区别地对待马克思,结果马克思及其理论在苏联造就了一系列神话,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理想化的马克思形象占据了统治地位,至上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原来的官方认可的理论地位和国家赋予的权威。近年来,在俄罗斯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分为好斗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本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好斗的马克思主义者派别。后苏联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试图以此作为解决当今俄罗斯社会问题的钥匙。现今俄罗斯对未来社会的前提和社会主义前景的研究发展了马克思及继承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探索——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车玉玲卢卡奇无疑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从20年代中期起,围绕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进行的论战从未间断过。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资本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在当代社会,资本与科技理性结合变形为一种更为强大的统治力量,这不仅使物化更为普遍与深入,同时这种新型资本已经成为了世俗宗教,渗透到人的存在的每个角落.资本宗教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货币成为精神领域的流通物,促使消费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并带来人的生命感觉的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