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范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的实证考察 ,可以看到我国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收入差距的性质判断是 :我国收入差距还不能称作“两极分化”。作出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判断应是 :经济意义的合理与否 ,并不等同于社会意义的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一门新课,这门课的教学对于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一是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二是“概论”课与“两课”其他课程间的关系;三是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 ,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 ,针对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应紧紧围绕育人目标 ,以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为途径、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来进行探索。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在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采取专题讲授方式进行教学 ;二是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是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理论外 ,还要将邓小平的伟大人格魅力介绍给学生。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 ,主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第一 ,注重启发式教学 ,有重点地开展课堂讨论 ;第二 ,尝试运用案例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 ,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收看收听有关录像、录音 ,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  相似文献   
4.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确立意识、培养能力、拓展内容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深刻揭示了社舍主义的本质,强调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第二,创造性地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提出效率与公平都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井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价值选择上 ,邓小平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方针 ,就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保障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的收入分配差距,其产生的公平与效率效应也不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城乡与地区、不同所有制系统内的个人收入差距其公平与效率效应差异很大。研究不同类型的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同效应,目的在于确定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具体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8.
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概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和主要切入点。对话教学是超越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话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以交往沟通为方式,以意义的生成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具体包括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与生活、与自我的对话等。要使课堂对话取得高效和成功,还需要运用合作性评价机制,提高对话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9.
公平分配问题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受特定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分配问题提出不少政策主张。共同富裕是其理论的社会目标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其理论的基础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其理论的政策目标 ,并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城乡间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为4个不协调,即发展基础不协调、管理体制不协调、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不协调、人才分布不协调。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主要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落实;教育体制改革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经费困难加剧。当前,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例大;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差;劳动人口的转移等情况都是山西省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应针对这些挑战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