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8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苟小泉  周松 《人文杂志》2005,(1):103-107
陶渊明诗歌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均面对的是经验世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之后所显示的根本显现物,与陶诗对世界、对自我的纯粹直观是完全相通的。另外,胡塞尔所要求的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呈现的纯粹意识的清晰性与陶诗的明晰性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对国民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的成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从实现国民意识的实践看,由于康有为主张全体国民共奉孔教,这使他似乎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张中其实暗含着国民意识问题最终体现为宗教或信仰问题,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中国在塑造现代性的国民意识中所极其欠缺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三重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图景中,与"人"的存在相联系,可以划分出三重视域:一个是具有现象、经验和规律的"可道"视域,一个是超越经验、现象、有限并且恒常不变的"常道"视域以及统合"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的"道德"视域."可道"视域与"常道"视域性质互异,构成类似西方哲学二元论的"两个世界",但并不完全壁垒森严、互不干涉,这关键在于中国哲学本体论中还存在"道德"的统合视域.  相似文献   
5.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的实质,又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普遍的展开。牟宗三的自由观是其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苟小泉 《人文杂志》2005,(4):160-161
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主办、西北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协办,中国哲学史学会2005年年会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4日至6日在西安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各高校、学术研究机构一百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这一颇具挑战性的题目,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哲学史研究推向前沿。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问题的讨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教授认为,中国哲…  相似文献   
7.
苟小泉 《船山学刊》2017,(6):99-106
在儒道核心视域中对"善"与"恶"的考察,构成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陶渊明对于"善""恶"内涵的理解,不仅仅体现于经验、名言之分,更是深入到实质层面上;从"善"与"恶"的关系看,陶渊明重视的并非"善""恶"之形式,而是"善""恶"之实质;陶渊明价值观的核心在于,承认真正的"道德"之"善",而否定非"道德"之"恶",并在"道德"视域下,以他的"善""恶"标准践行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相对于无限性视域如"天道"、"天理"或"太极"等而存在.有限性视域与人的存在相关,主要以经验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人、器物和事理的有限性直接相关.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有限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9.
苟小泉 《人文杂志》2008,15(3):53-58
宋明理学史上,王阳明与陈白沙二人学术思想相近,但阳明从不说起白沙.本文认为,陈、王二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分歧.阳明因结交白沙弟子湛若水,得闻白沙的"自得之学",这对阳明产生了极大的激励和影响,这是白沙的先行之功对阳明最重要的影响,也是白沙开启明代学术转向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白沙与阳明并无二致,完全可以称为一脉相承.但由于哲学家的主体性面向的差异,或者说,由于不同现实关怀的差异,根本上决定了阳明学与白沙学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本体论带有根本性质和普遍意义的特征是诗本体的存在,即人与其对象在最本原状态中的心体开启.在纯粹的物我关系之中,诗本体本原地存在着的,但语言和经验最终成为诗本体的蒙蔽物,老子努力地驱除语言,拒斥经验,从而在本原上进行解蔽,溯本探源,使诗本体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