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44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此基础上构筑城市经济圈,统筹区域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顺其自然地构建城市经济圈,因市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却不断扩大,破解这个"悖论"的出路,是要转变我国的城市化模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能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成渝试验区,也应确立这样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区域的“城市性”,对城市化涵义作出新的认识.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方向,应该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道路,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城市化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性早就无可争议了,而城市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却一直被忽视.  相似文献   
6.
程必定 《决策》2001,(7):13-14
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已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凹地",加快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省各界人士的共同认识.加快淮北地区发展的路径可有多种选择,但我以为,关键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五"期间,淮北地区必须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关于跨世纪沪皖合作的思考程必定安徽与上海之间有着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联系,这种合作对两省市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面临跨世纪的战略任务,沪皖之间的合作应有新的思路、新的领域、新的形式和新的政策,以求进一步发展。一、跨世纪沪皖合作的思路在跨世纪的经...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看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程必定对公有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不是改变公有制,而是寻找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使公有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壮大。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构造方面所形成的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为公有...  相似文献   
9.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与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乡土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徽文化对徽商兴衰的巨大影响。文章以史为鉴,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新时代的新徽商。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群——中部崛起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必定 《城市》2007,(10):3-7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地区六省,国土面积10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5年的总人口为3517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7226.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6.9%和20.3%,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2元,只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1%和9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