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0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利用全国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村居民纠纷解决方式的客观阶层地位因素以及权威认同、法律意识等主观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高、关系网络资源丰富的个体更倾向于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纠纷;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对个体选择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并没有显著影响;个体选择司法途径有较强的工具主义色彩;另外,纠纷解决策略因纠纷类型的不同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情感维系、道德支配、理性权衡三个理论纬度,对现代农村人情的存在形式及原因分析发现,转型期农村人情的类型和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情交往中理性权衡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现代价值,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路路  陈建伟  秦广强 《社会》2012,32(5):25-46
本文系统梳理了当代社会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文献,揭示了阶级分析视角的核心和多元化的分析范式。阶级分析视角的核心是基于社会关系定义的结构性位置,是关于社会不平等及相关社会现象系统化的结构性解释。多元化的分析范式主要包括:(1)研究对象上的宏观层次(解释大规模社会变迁和转型事件)与微观层次(解释阶级对个人态度、行为和生活机会的影响);(2)分析思路上的 “结构-意识-行动”(将阶级作为“集体行动者”)与“结构-状况-选择”(将阶级作为“生活条件综合信号”);(3)解释逻辑上的“剥削和利益形成逻辑”、“状况逻辑或理性行动逻辑”和“结构化(或同质性)逻辑”。  相似文献   
5.
对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不平等认知与评价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认知"与"社会冲突意识"两个方面展开,既关注"公平感"与"冲突感"的总体状况及二者间关系,亦分析历时性演变趋势及阶层/群体间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基于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受访群体普遍反映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持续拉大,收入分配欠缺公平性与合理性;一些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被认为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对收入及生活机会分配的公平性认知与社会冲突意识之间被证实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公平感越高,群体的社会冲突意识就越强。转型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其社会政治后果问题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这一主题关注流动经历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认知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学者对这一主题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国内则缺乏相关研究。文章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在西方流动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对角线参照模型,对代际流动与个体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有着不同代际流动经历的个体在上述认知评价与行为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身阶级(origin class)对流动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权重大于当前所处阶级(destinationclass),而在主观阶层地位和社会交往上,当前所处阶级的影响权重大于出身阶级;控制了出身和现处阶级地位之后,代际流动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7.
秦广强  张美玲 《社会》2019,39(2):107-132
本文结合体制分割和市场状况两大维度,划分出五种中产阶层基本类型,并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和潜类模型、多元对应分析技术,从政治关注、政治效能、政治信任、意见表达、集体行动五个关联性维度考察中产阶层的多维政治取向。结果显示,体制内两类中产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再分配体制的特征,政治取向明显保守稳健;处于“高经济地位”和“低政治地位”的地位相悖位置的体制外新中产阶层(新社会阶层)展现了偏激进的政治取向;处于体制和市场“双重弱势”地位的体制外边缘中产和“老中产”则兼具政治激进和冷漠的复杂二重性,且这种二重性主要沿着年龄、市场机会和生活状况被分割开来。体制外的中产阶层构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应在阶层整合、利益整合和畅通上升流动渠道等方面着力,培育并壮大中产阶层,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这一热点议题中,语言作为一个新颖的分析切入点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动人口语言使用中呈现出多语码掌握、语言选择时“趋高避低”且“内外分异”、语言学习动力源于生计与交际的实用性目的、语言认同与实践存在背离、言语社区形成等诸多特点和趋势;在语言的外显功能即语言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上,熟练的普通话作为一项人力资本优势对主体的工作获得与工作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语言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及社会空间的拓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引发了流入地语言生态的变迁并对普通话推广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秦广强 《社会》2011,31(4):116-136
本文基于CGSS2005的调查数据,以对角线参照模型为分析工具,考察了阶层代际流动对城市居民歧视性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工作歧视和邻里居住歧视上,代际流动本身能够产生独立于流动者出身阶层与现处阶层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出身阶层,流动者现处阶层对其歧视态度影响程度明显增强;进入社会歧视氛围更低的阶层能够显著降低流动者的歧视态度;相比向上流动,地位下降者对外来人口的歧视程度更高。研究指出,分层与流动研究不仅要考察客观社会结构及其开放状况,也要重视分层及流动对个体行为与态度所带来的主观层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EGP图式集中体现了新韦伯主义思想的阶级分类框架,这一图式在当代阶级分析和流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较之于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阶级框架,在国内对EGP图式的系统论述尚没有展开。EGP图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以来,它的总体操作化思路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改变,职业与雇佣地位始终是定义阶级位置的两大核心指标。EGP图式的理论基础在批判与争辩的过程中也几经变迁。文章在对该阶级图式出现的背景、源头及操作化问题进行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对该图式的理论基础和嬗变以及围绕该图式展开的理论争辩进行梳理的同时,试图对该图式在当今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以及EGP图式的中国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