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2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社会又开始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原有的现代社会理论的解释力表现出种种不足与不当,能够弥补已有理论不足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形而上学、反二元对立、反"人道主义"、去中心化等特点,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均主张稳态、生态发展的观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失误,少走错路和弯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熏陶、诱导作用,因而白领犯罪就是白领们在生活经历中不正确的学习过程。我国白领犯罪的原因包括相互模仿的"观察学习"、相对剥夺感产生的相对贫困、大众传媒的不良暗示以及网络文化中"亲历学习"式的畸形因素等。我国白领犯罪的特点是主体智商高、权钱交易突出、窝案增多和后果恶劣。面对这种形势,应从不断提升白领人格修养、规范大众传媒宣传和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入手,消解我国白领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地被大量征用并因此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农地征用中的不公正性,使失地农民的利益极大受损。同时,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又遭遇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无奈地沦为城市的“边缘人”。对农民失地的深层次原因及失地农民向市民角色转换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妥善、合理地解决失地农民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析消费社会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的异化表现为商品使用价值背离,消费价值衰减;由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盛行等。消费社会的异化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背离,必然引发资源和环境危机。为了消除危机,要合理消费,控制消费主义,最终达到根除消费社会异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征地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用制度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动用政府征地权的一种制度安排.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征地制度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可以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尽快出台<土地征用法>;明确产权主体,界定产权权能;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清晰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建立健全征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归家》,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剧情却充分显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可思议。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来找出他们反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因失地转变为市民。那么,这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满意度如何?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影响因素的强度怎样?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如何关联?通过对上海和广西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满意度差异很大;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为失地农民对基本生活的满意度,其次为失地农民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第三层次为失地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第四层次为失地农民的幸福度。这四种影响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慧博 《理论界》2006,(3):169-170
本文概述了大众文化的产生,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及英国文化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在该影响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要想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身份转为市民,并且能够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能够获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并逐渐形成与城市市民接近的生活方式;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城市市民文化的接触,使他能够形成与城市市民相同的价值观和城市归属感,进而产生自我新身份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条件的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尚未完成,并对如何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社会融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