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托尼的社会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了,他对中国的研究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也影响了当时中国学者的研究,典型的是费孝通的乡村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托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托尼与费孝通共同的研究传统就是历史视角、整体视角,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农村,无论是从一般学术意义上,还是具体的中国当前农村问题的研究上,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研究传统,是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解蔽"思想及其社会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荀子关于“解蔽”的思想,认为这一思想的前提就是在天人关系上的一种理性态度,在此基础上认为认识中的偏蔽是一种普遍现象,要尽量除去偏蔽,就要从认识的心理过程上着手,即“治心”与“知道”,而这一思想在社会学方法上的意义在于:一是从更全面的立场来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二是充分强调理解方法的意义,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好学科的分与合。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如农业经济、差序格局、人口过剩以及富贵结果的直接追求。在此基础上便有对未来不确定性采取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没有韦伯所说的姑且采取一种非理性的假定,结果就是预期时限相对短暂、对利益也采取极其直接的使用态度;进而派生出一些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心理现象,如消费上的量入为出、投资上的保守与激进并存、有限的信任、面子经济与人情经济、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心理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应该注意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中国社会思想本身的特征以及表述的体例问题。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风与俗、文与质、现实与理想等几对范畴,可作为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风俗是诚信的一个大背景,诚信是风俗的核心内容之一.顾炎武的风俗论指出:风俗关乎人道之存亡;风俗首先在于庙堂之提倡,其次在于乡党之维持;上倡之以名教,下重之以清议,再将此信誉延及于子孙,则可以救法制之偏,以保风俗之醇美,诚信之大昌.在自利的前提下,诚信永远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诚信标准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解读,提出差序格局本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他人的仁爱也是有限的,并且都是基于交换的原则,以自己的安全庇护为最终目的,费孝通提出中国社会属于差序格局,乃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上面的特定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能够为个人提供安全庇护的他人或组织在不断变化,差序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中国当前的急剧社会变迁,对差序格局的冲击更是显著,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导致个人与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和社会联系,社会建设必须考虑如何填补这一空缺.  相似文献   
7.
在应付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情景时,经济状况决定了人们的预期时限与对风险的敏感程度,而预期时限与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来进行决策。贫困阶层的低安全水平决定了其特定的理性行为方式。扶贫措施的展开,需要从这一逻辑起点着手,最终落到保障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与生产、发展风险的转移上面。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之所以容易出现极化的现象,三个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民众对确定性的偏好,二是网络群体的同质性与舌战优势的存在,三是人们的认知倾向与对复杂世界的简化机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网民对不确定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动机,通常对有限的网络信息简化处理后将事实判断转为道德判断,最终形成舆论极化。要减少舆论极化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应加强措施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并有必要的善后准备。  相似文献   
9.
论卡尼曼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作为心理学家的经济学家卡尼曼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认为其方法是以实验的方法为主 ,在继承西蒙的有限理性的基础上 ,提出三个基本的试探法及其各自的偏差 ,并进一步提出偏好逆转的理论 ,用其解释各种经济现象。表明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逐渐向研究真实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社会行为主体在应付不确定性世界时,是根据其主观感受而行动的,对不确定性的感受因不同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影响行为主体认知结构的因素,除了主体的过去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迫症是主体对不确定性事件选择性注意的后果之一,不仅个人可能患有强迫症,群体也可能患有强迫症。并且,强迫症总是相对意义上的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