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命题,但“双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模式、技术与机制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净零碳转轨进程。中国净零碳转轨的提质增速需放弃原有的碳思维,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服务,以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实现能级转换为支撑,加快推动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从多赢协同的视角出发,净零碳转轨还需加快转变原有的发展范式,夯实原创核心技术,通过能源供需市场“去中心化”、分布式与扁平化发展,加快释放零碳转型的发展动能,为推动中国碳中和进程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探索的成效,并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认为"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将更加全面深化,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着力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将形成风气,向生态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将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3.
张坤  陈梦玫  蒋尉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3,(2):70-81+172-173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等能源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部署落实过程中,民族地区拥有双重优势,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的排头兵。尽管潜力巨大,但是民族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仍面临挑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突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滞后;帮扶政策制定有失偏颇,可再生能源认知亟须改善。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生产和消费双脉络构建“双碳”目标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拓宽电力外送通道;抓住区域合作新机遇,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探索建立深度融合模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发展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转型,节能减碳是其主要途径与标志."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节能减碳目标,相比"十一五"的目标有较大幅度的下调.应该说"十二五"规划中16%的节能目标是积极的,但其实施也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落实"十二五"节能减碳指标,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过激的"一刀切"和行政命令手段.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是可持续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轨道交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2011—2020年间的发展做相应的情景假设,并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和就业带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匡算结果表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轨道交通总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和4450亿元左右,可拉动的经济将达到26836亿元,可拉动就业人数约为438万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发展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理念和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等方面 ,探讨了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 ,并通过当前国际上有关人文发展的一些截面和时间系列数据 ,进行了一些经验分析。人文发展涉及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生活质量、政治与民事权益等方面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入指标所能描述的。分析表明 ,人文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权利与极限的内涵 ,而这种权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理念所忽略的内容。人文发展的权限 ,并不必然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线性无限递增 ,而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制度条件下 ,趋近于一个常数值。人文发展与全球公共资源碳排放需求关系的经验分析显示出发展的差异和极限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帕瑟·达斯古柏塔对目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困、体制等给予了关注和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方面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经济学理论,希望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而且影响力仍将不断攀升,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具有普适性和普世价值,用于规范和引领海外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提升和改造工业文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走出去"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工业文明"的覆辙危及中国形象与文明复兴、生态文明具有普适性和普世价值、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规范体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视角,气候变化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问题,还是一个发展权益问题?本文分析考察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属性与定位问题,并从发展权益的角度,分析了在全球气候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政策选择.分析表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经济学的复合属性,各种分析均具有经济学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仍需较大的排放空间,我们需要从发展权益的角度,根据我国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减排力度,适应气候变化,保障全球气候安全,促进我国的人文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议中国在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政策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任务。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即便采取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存在技术锁定效应,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进一步增加。按照《巴厘路线图》安排,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应该形成《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协议,但是大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中国是世界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减排的压力很大。如何通过内外政策争取更多发展空间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