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这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七十年代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较为系统地对这一课题作了探讨。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出现了非常活跃的气氛。据笔者所见,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罗荣渠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和《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3年出版),章开沅先生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汪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复…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源头.与日本金港堂的合资是早期商务印书馆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既是近代中国民间出版业诞生之初现实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与新式文化出版人救亡与启蒙的社会使命感息息相关.从产业生态环境的角度细剖蕴涵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中的"日本"符号,可以窥见它有一个从常态到异态、从容纳到排拒的社会接受过程.这种流变现象印证了中国近代早期民间出版业受制于外部(东亚)环境变迁的事实;而以张元济为代表的商务知识群体对"日本"符号适时的形塑与消解活动,也验证了商务输送新知、启迪国民的启蒙立场,以及在商言商、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是商务印书馆现代性追求的一种独特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见证与传播"辛亥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文本。清末,它以立宪派的舆论机关身份在场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变革活动,并以"选报"的体例广泛记录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迹,对"革命与改良"的重大政治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声音;民国以后,它以公共媒介的定位对"辛亥革命"进行持续的追忆,不断激发"革命"符号中的价值元素,从而在其存世期间较为完整地建构了自己的"革命"话语系统。《东方杂志》这种成功的传播现象,既在丰富"革命"话语的内涵与文本样式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媒介如何进行长时段的、有效的社会舆论动员与思想启蒙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5.
有“革命的理论家”美誉的章太炎利用传统佛学的资源,旁采古今中外的其他学说,建立了名之为“真如”本体的哲学体系,为构筑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深层思考。这一思想不仅开启了后来新儒家的思路,而且对今日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界仍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洪九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33年,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州人),一个“唯情主义者”,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人”①在完成了《文化哲学》一书后自认其思想历程由第一期(宗教的虚无主义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