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国际间人才的流动日益普遍,一系列的变化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全方位回应这一变化,关注并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建构、实践教学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受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观强调人体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这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在长期的历史中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产生环境和传统哲学的影响,这种关于心理健康的生态观也存在某些局限,呈现出静止的、封闭的、单一、单向等特点,但是这些并不妨碍它对我们维护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它由内部、外部、中介三大子系统组成。这三大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生态学理论,个体的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生态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动态和谐,即心理生态系统各因子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使系统不断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的过程。高校应从实现心理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高大学生心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心理生态系统整合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建设的视角重新认识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作为社会建设的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建设新常态下的新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即以修通关系为目标,增进个体心理和谐;以共建美好社区为目标,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并通过各种行动计划的介入,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汪晓萍 《天府新论》2005,(Z1):317-319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在深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这一事实(即使这种破坏不一定以显而易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树立心理的健康有赖于健康的心理生态系统的观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应当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几年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许多弊端相继暴露出来,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人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前进,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否则,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制度只是抽象的概念,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论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程度是评估市民化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融入"不仅是户籍与居住地的变迁,更是一个"文化—社会心理"的范畴,其程度的提高并非一个纯粹自然发展的过程,而需要制度与政策的安排。并进一步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要重点关注与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的适应性和现代性,这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程度、提升市民化质量的具体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化史也是人类战胜灾难的历史,在与灾难抗争前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灾难文化体系,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创伤疗愈资源,发展出应对灾后心理创伤的预防机制、缓冲机制、复原与创伤后成长机制。以灾难意识、灾难解释、灾难应对为主的中华独特灾难认知体系预防着心理创伤的发生;灾难发生时,受集体主义价值观深刻影响的社会支持体系,从紧急社会救助、情绪调节模式、仪式供给等方面缓解着灾难的冲击;灾难发生后,理性的言语范式、伦理性记忆策略及灾难叙事模式等灾难文化传递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个体心理弹性,促进着创伤后的复原与成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