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2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绝对至上的意义,而是具有其时代特征、多维路径、多种后果及其不同的后续效应。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及时对之进行反思、矫正与提升。在"全球问题"肆虐的当今时代,发展生产力尤其要严格受制于环境伦理规范的审视与规约,以期充分发挥其为人的正效应,避免其破坏环境、有违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生产力”称谓被广泛使用于学界内外,凭借约定俗成的思维惯性,似乎再无需思考它的本真含义究竟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更无需反思它是否尚存缺失、是否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修正、充实和发展的问题。靠了这类概念的支撑和推演,便形成几十年一贯制的各种稳定的理论体系。人们所熟知的生产力界定通常有如下表述: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由劳动者、…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广为人知,在中国社会变革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之一,群众路线问题早就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以往围绕这一课题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在内容上常常是政治宣传多于理论分析:在逻辑层次上也多半局限于领导方法,特别是它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对群众路线思想作出如下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孰是孰非的争辩,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难以决出胜负的论题。本文认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各有长短,都包含着片面的真理,而选择论则是这两种对立观,点的扬弃与综合,文章包括四个部分: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作为两种解释模式和思维方式,各执一端又两极相通;二,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员有区别,但作为决定论是一致的;“辩证”决定论并未达到辩证法的高度;三,黑格尔使决定论具有了一定的辩证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仍未超出决定论的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超越了决定论;四,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不是历史决定论而是历史选择论。决定论从属于选择论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不言而喻,历史辩证法也就是社会历史的认识论。既然如此,笔者为什么还要在标题中特别申明本文研究的是“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历史辩证法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看待和研究历史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历史辩证法被单纯地理解为经济状况和整个社会结构的一般进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至今对于认识、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不甚了然,也未能找到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起来的具体途径。笔者试就这个课题做些粗浅探讨,不正确的地方,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不仅要立足于民族的特殊性,与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和具体实践相融通;同时,哲学又需要具备关注全人类命运的类意识,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以其特有的反思、批判与前见魅力惠及全人类的事业,这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趋于成熟的标志。因此,哲学的致思维度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们理论地改变世界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环节。而现实人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哲学对于实践便具有双重功能:服务与批判。然而,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长期偏重于突出哲学对实践的服务功能而弱化其批判功能。在当今人类的生存境遇备受“全球问题”严重困扰的情势下,亟需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强化哲学对于实践的超越性、创新性和预见性,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与互补机制,以期为人类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两种生产"理论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之上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条件下,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突出,"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时受到生态环境的困扰,人的环境需求严重匮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尊重人的全面需要,扬弃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把人与人的生境有机统一起来,从"两种生产"走向"三种生产",切实把环境生产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扬弃现代工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迁,这一变迁的重要阵地在农村,而实现这一变迁的重要主体根据在于新型农民的现实生成。武陵山区的广大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更新,这也是生态兴农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0.
<正>一定的生产力理论无不受制于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方法论,孕育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和历史价值观.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高度,充分肯定人在生产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主体创造历史活动的能动作用,从而把生产力的发展牢牢置于人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使之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辩证统一起来.马克思的早年遗稿《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①一文,给后人提供了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