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4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心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也有一个相应的重心转移,从注重研究生产关系的革命变革,转向研究生产力自己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制。这里按照“系统结构——内在动力——发展规律”的逻辑顺序,对生产力的十个基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开放系统,层次、要素是不断增加着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学说的理论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知识更新不能加快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总体上把握贯通马克思历史观一切范畴和原理的中心线索——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因而也就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丰富性、系统性、辩证性。列宁曾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这一深刻、丰富的思想遗产,没有引起马克思主义研究家们的充分重视和认真开掘,相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还受到了不应有的非难和冷遇,这是种反常现象。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学说没有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二:从外在的原因讲,是人们分不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学说和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说的原则界限,分不清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辩证发展理论和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界限;而其内在原因,则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它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这正是我们要探索这一学说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一、精神生产的内在结构精神生产从根本上来说是指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由于精神产品有高级、低级之分,因此,精神生产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精神生产是指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而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实物化了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包括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和艺术等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这是高层次的、严格意义的精神生产,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以后由脑力劳动者独立进行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广义的精神生产则不仅包括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而且包括那些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心理、习俗、情感、意志、经验等日常意识的生产,这是一种非理论化、系统化、客体化的低层次的意识的生产.它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高级精神产品得以产生的直接前提,又是社会存在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集中研究了马克思的交换理论.马克思认为交换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在其中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商业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在这一阶段,交换使资本迅速发展起来,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人的孤立和相对独立性,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自由、平等观念.但交换蕴含着内部矛盾,即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研究文化必须深入到生存论层面,正是整个种族或民族的生存发展需要决定文化的性质、样态和走向.中国古代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磨难共同选择的结果.治水的需要和抵御游牧民族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必须走向大一统的恒定因素,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和以民为本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民族或种族是文化的真正主体,而任何文化本质上起源于这一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这一民族在各种纷繁复杂生存环境中选择的结果,它制约着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为每一代人的努力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世界历史的眼光孙承叔霍英东先生在欧洲华人学会第八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是一篇铭诸肺腑、震古钛今的好文章,不仅洋溢着深深的爱国之心,表现了一位民族工商业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而且鞭辟入里,正言大义,表现了一位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真知灼见。我感受最深切...  相似文献   
8.
现在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有两个密切相关的迫切问题——“改革中的哲学问题”和“哲学的改革问题”。把这两大课题联系到一起的纽结之一,就是人的问题,就是增强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个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开发人的主体生产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实现改革和哲学现代化的枢纽和轴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再就业问题的哲学思考挑战与机遇国有企业的一大批职工下岗待业,无疑是当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挑战。在再就业问题上,看到形势的严峻和挑战的严重是必要的。但是,光看到这个方面是不够的,是一点论。正确的态度是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挑战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没有资本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市场,本文针对资本问题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结合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全面论述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文明面、资本的趋势、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内在矛盾和资本的权力,以探索马克恩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