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煤炭企业ERP的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煤炭企业ERP的总体目标、内部功能和理论基础的详细论述,提出了煤炭企业ERP的总体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2.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会计流程再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以金融自由化、证券化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使得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传统会计流程暴露出它固有的缺陷.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会计流程缺陷的基础上,探折了商业银行会计流程再造的含义及必要性,提出了商业银行会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商业银行会计流程再造模型.  相似文献   
4.
试论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有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一面,也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是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非中立的,它先验地适合于统治.技术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理性的分裂和批判理性的泯灭,它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基础,并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社会整体利益".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为对人的爱欲本质和批判理性双重压抑的根源,造就了"极权主义社会".要克服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必须把科学技术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建立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新科学"、"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论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有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性质,也有压抑人性的性质。在 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人性压抑的根源。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加剧了人的异化劳动的程度。科学技 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 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克服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就必须以理性的批判力量唤 醒人的理性的否定精神,把科学技术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建立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新技 术”。  相似文献   
6.
ERP的理论研究主要以标准制造业为研究对象,ERP的行业应用理论和方法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矿山企业应用ERP的特殊性,构建了矿山企业ERP的应用模式,并提出了矿山企业ERP针对应用模式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锐  李颖  夏鑫 《云梦学刊》2013,34(2):128-130
"红色经典"作为受众最广的艺术形式,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和沟通方便快捷的优势,深刻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语言和日常行为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探索新媒体平台下开展"红色经典"传播与教育,并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待苏联社会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支持和有保留的批评到公开强烈批判,再到彻底失望的过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是激烈而全面的,他们指责苏联的意识形态违背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经济体制是非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是极权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也体现了其自身的偏见。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是力图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 ,人的非理性因素“爱欲”是人的本质 ,而人的理性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并坚持从爱欲和理性两个方面来构建其社会批判理论 ,寻求人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夏鑫  杨金强 《管理科学》2020,23(5):13-23
基于不确定性投融资理论,探析或有可转债对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时机及资本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而从缓解融资摩擦与压力的视角为企业引进或有可转债融资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结果表明:或有可转债的转换率对最优投资规模没有影响;相对于普通债券,或有可转债显著降低了企业融资约束压力,减少了非效率投融资决策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当融资约束企业的收益增长率、转换率与转换杠杆较低,而所得税率较高时,或有可转债融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