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模式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工农兵群众为主体、以革命知识分子为骨干、以服务革命战争为目的,从发展教育事业、创办革命报刊、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等入手并取得了明显成就,这不仅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彰显统战魅力 助推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统战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基层统战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彰显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3.
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变颜色的大问题。在执政的新形势下,毛泽东在如何解决党风问题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仅使当时的党风在短时间内大有好转,而且为新时期执政党的党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深刻,常抓不懈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党内外不少人士曾经担心,共产党执政后会不会发生腐化。毛泽东同志也曾担心共产党能不能顺利接收和管理好城市,能不能经得起城市灯红酒绿的考验,能不能经受住胜利和权力的考验,为此他曾把进北平称作进京“赶考”。毛泽东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随着政治生…  相似文献   
4.
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培 《兰州学刊》2008,(9):158-160
文化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各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不少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偏差,只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参与热情、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各项机制、培育文化产业,才能如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目标;纠正党内"民粹主义"倾向,澄清党内思想;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封锁包围,发展边区经济等不同侧面来阐述抗战中后期毛泽东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现实目的性.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文化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培 《兰州学刊》2006,(8):166-168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农村文化在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民生活、营造文明乡风、美化村容村貌、实现村民自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此,要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根本标准和若干具体评价标准的新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这些标准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尺度,对巩固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增强党的代表性、群众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金培 《殷都学刊》2010,31(1):37-42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也是近年来史学界试图重新进行评价的热门历史人物之一。随着对袁世凯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围绕袁世凯的功过是非问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争论。打破过去评价历史人物时惯用的人为格式化,对袁世凯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固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我们认为,在评价袁世凯这个问题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当客观公正地将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无论是与本省城市相比还是与沿海及周边省份乡村相比,中原农村社会文化在思想观念、风俗习尚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显得明显保守落后。之所以出现这种落后现象,是清末民初中原农村社会保守势力异常顽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等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