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反而呈现出式微之态,陷入了发展中的瓶颈,其原因可以归结于制度建构的缺失和理念的错位。制度建构的缺失则体现为范围界限模糊、适用程序混乱以及救济途径不清晰,理念的错位体现为误将行政裁决视为行政管理而非纠纷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首次在立法层面肯定了行政纠纷的调解解决制度,这一规定是针对我国转型期行政纠纷激增而作出的务实性反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立法上的这种变革与我国传统行政法学理论并不一致,需要重新予以梳理,而且,该条例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也并非尽善尽美,仍有诸多地方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行政自制理论是通过政府的自我控制进而实现行政权良性运作的一种行政法学理论,非强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主动探寻符合行政管理规律的执法方式的结果,二者在本质特征和价值功能上具有同一性.非强制行政行为的广泛实践为行政自制的可能提供了现实基础,行政自制理论为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的实现并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提供了分析工具和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倡,在工商、城管、公安、狱政等领域开始了大量通过柔性的非强制执法实现管理目标的尝试,非强制行政行为成为一种普遍化的行政法现象。非强制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表现,亦有滥用的可能,有对其进行制度化的必要。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柔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决定了立法规制和司法审查在功能上的局限,必须依赖行政机关制定的自我约束规则。  相似文献   
5.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发轫于19世纪的德国,后为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所借鉴援引。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显著特点即为对法律保留原则和司法最终救济制度的排除,因此这一理论受到了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批判与修正。我国虽未明确确立该理论,但在高等学校领域一直存在且适用着未经修正的传统特别权力关系,这为学生、教师权利的有效保护设置了理论障碍,应当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一体化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而被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公共政策研究关注的问题.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需要珠三角地区的各级行政机关树立以跨边界为基础的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实行重大事项的契约化协调机制、跨区域的行政立法协作机制、常规化的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纠纷的行政自我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非强制行政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强制行政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执政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法治发展的基本标志。非强制行政的出现既对传统行政法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为行政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其中所蕴涵的诸多价值昭示着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前景与生命力。本文从弘扬权利文化、提高行政效率、催生行政民主、提升服务品位和促进社会和谐等维度,对非强制行政的多重价值作一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行政监管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监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伴随着政府行政职能重心的转移,政府的思维观念、组织形式、责任追究制度等亦必定随之变化,否则,政府行为就难以与其应然的身份相适应.因此,如何从观念层面、体制层面以及制度层面反思并重构我国的行政监管制度应当是当前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契约、服务与诚信——非强制行政之精神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的发育与成熟,契约精神的弘扬以及服务行政与诚信政府的提倡,要求政府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以强制为特征的行为方式,而更多地采用非强制行政。非强制行政中所蕴涵的精神理念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法治发展的必然,昭示着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前景与生命力。同时,非强制行政也为我国行政法学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旨在从理论上对其予以梳理,从制度上对之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