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都城迁移的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都城从夏州迁移到灵州 ,最终确立在兴州 ,既是政治形势的需要 ,也是放弃不利的自然条件、选择优越地理环境的结果。由于环境变迁 ,宋初的夏州已深处沙漠 ,加上地震破坏 ,残败不堪。灵州地理条件比夏州好得多 ,夺取灵州后 ,李继迁毅然将都城迁往这里。兴州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仅夏州无法望其项背 ,就连灵州也大为逊色 ,因而 ,都城由夏州迁灵州、再迁兴州 ,就成了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夏地理学内容丰富,人们在气象、物候、地形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提出土地是生命之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人地关系上已有因地制宜思想,在区域划分和应用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但从中国地理学发展历程来看,西夏地理学与同时期的宋代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关于宁夏森林演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 ,罗山、贺兰山森林因过度采伐而减少 ,六盘山森林萎缩却是长期开垦、滥伐的结果。西夏时 ,贺兰山森林锐减 ,但东麓低山并非都是童山。历史时期 ,游牧民族对宁夏森林的消耗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北宋河患与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一朝,河患最烈,167年的历史,河决河溢的年份就有73个,河道四次迁徒,形成了有史以来的二股河。黄河对北宋一代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河患加重了积贫积弱的社会形势,强化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治河成为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笔者不揣鄙陋,对北宋河患与治河作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唐代,旅游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盛唐气象的缩影。旅游者不仅有皇室贵族、官僚、文人,更多的是宗教信徒、城乡平民,社会基础广泛。唐代旅游者或往来于离宫、禁苑,或穿梭于园林、寺观,或游走于名山胜境、城区闹市,旅游方式多种多样。他们出游的目的,或为修身、疗养,或为消遣、娱乐,或为观光、求知。  相似文献   
6.
有关明代宁夏镇屯田的几个问题刘菊湘屯田是明代宁夏镇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是以国家控制土地为前提的。明代宁夏镇屯田虽有专文论述,但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还很多。笔者仅就明代宁夏镇电田的起始时间、类型、剥削量、屯田状况及其每况愈下的原因谈些浅见。不妥...  相似文献   
7.
西夏人的娱乐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人的娱乐活动主要有音乐、歌舞、骑射、相扑、狩猎、戏曲、饮酒、下棋等,很丰富。其中的番乐、番舞、骑射、狩猎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饮酒取乐,下棋、射弈多与赌博相联,成了西夏时期社会风气的一部分。境内汉乐、戏曲的盛行表明,西夏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党项、回鹘、吐蕃等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古代,我国许多佛寺、宫观不仅是宗教场所,还兼有住宿、修学、娱乐和购物功能。今天,借鉴历史,不少佛寺、道观完全可以留宿游人,开展体验游、修学游;寺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应在弘扬传统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明代 ,宁夏镇生态恶化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屯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和焚烧草场。该文提出今后宁夏农牧业生产要以史为鉴 ,生产规模应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治理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圣立义海山之名义》是研究西夏地理的重要文献。据此描述的白河特征及西夏名山、气候、植被、动物、人们生产生活等内容,证实白河不是白龙江,而是穿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西夏时期,夏国境内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对生产、生活乃至西夏历史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