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新的时期,广西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先进文化省区"与"民族文化强区"等文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把广西当代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文化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化发展已逐渐由民间文艺为主体过渡到以现代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局面,广西文化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2.
广西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一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开创性举措。这需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认真做好民族和谐的交往与交融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文化整合和引导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加快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广西各民族共同繁荣;统筹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和健全民族法制,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努力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创造重要条件;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创新民族团结工作,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其价值不仅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优越的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基本制度,也在欠发达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道路,促进了民族经济大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广西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广西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增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全面地思考了我国各民族社会发展问题,开拓了新时期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改革与发展之路。邓小平民族理论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确立了新时期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新机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理论方法,创造了政治整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韦拔群的民族团结思想的演进,与其有浓重的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很有关系,特别是其"必在求学"的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使其民族团结的思想从"愤不平"的单纯阶级论的思想,逐渐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理论结合起来,特别是<最低纲领>的出台,显示了韦拔群对于革命理论的运用逐渐成熟,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探索迈出了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绍卫 《今日南国》2007,(21):37-39
在20世纪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读大学,对广西文学的印象,似乎是朦胧的,在大学课堂发现广西文学只有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韦其麟的《百鸟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红遍中国的《刘三姐》电影了,以至于在《电影美学》课欣赏电影时发现《黄土地》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心中自然有一份惊喜。毕业以后,我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我们的教研室正好承担了一门叫《地方文化》的课程。由于没有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其价值不仅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极具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的基本制度,同时,广西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实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民族经济大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增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了官方与民间互动的良性循环,创造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历史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支撑。现实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提供坚强保障。实践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构的嵌入点。突出初心使命、价值追求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强调精神、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情感归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属性、适用范畴,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互构,并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为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追求而团结奋斗,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因此,遵循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做到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实现。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还需要进一步拓研究视野,加强资料编纂和整理,创新研究方法,突出研究的时代性,跳出革命史和党史的固有思维模式和套路,推进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