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给巴·瓦·安年柯夫的信里对这点说得更明白,他说: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存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人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九四五年十月三十日病逝于莫斯科。第二年(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在重庆举行了冼星海追悼大会。这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群众集会。据我所知,冼星海逝世后,这也许是在国统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悼会。作为历史资料,我认为是应当把它记录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一、要从商品属性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中去认识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评关于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社会分工”论 回顾国内学术界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大家还在讨论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时候,出发点是现存公有制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至今尚未取得一致认识的问题。我仅就近期王保庆、李光远、倪学鑫等同志的文章,谈点自己的认识。一王保庆同志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里,所有制应该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他引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作为依据,肯定了两  相似文献   
6.
通常,人们说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讲的只是以自身劳动为基础占有生产资料的这种私有制.也就是自由的独立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所有制状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历史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性质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则很少有人专门论及.笔者认为,如果不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直接结合联系起来考察,对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及其在理论上的意义都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四、评所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两种特殊形式”的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以下几点是十分明确的: 第一,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和自发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产品生产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是在历史上几种生产方式中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属于共有的经济范畴。萌芽形态的商品交换是发生在两个原始共同体之间,而不是共同体内部,这种交换是在两个共同体接触时发生的,是偶然的,没有货币为媒介。严格说来只是产品交换,不是商品交换。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物品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于是,产生了单个个人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大体上是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同时出现的。商品交换浸入原始共同体内部,刺  相似文献   
10.
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行经济体制是一种什么体制?它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是从1953年起基本上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这种体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权力高度集中。在资金上实行的是统收统支,权力集中于财政部。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