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8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陵词人群体是开启清词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它尚缺乏基本的研究和准确的文学史定位。广陵词人群体是清代顺治末至康熙初年特定地域(扬州)词学活动引来的一次词人群体聚合,其领袖人物是短期到扬州任推官的文坛盟主王渔洋,引来大批文人在扬州聚集的是这样两项词学活动:社集酬唱与合操选政。这两项活动聚集了四类词人:1、扬州土生土长的词人;2、以外籍而长期流寓扬州或终老于扬州的词人;3、短期游宦或居留扬州、参加过王渔洋等人组织的词学活动的外地词人;4、扬州外围与王渔洋等人有诗词往来的一批词人。这个由四重人员组成的群体,阵容十分庞大,其中里籍、生平和作品尚可考见的就有90多人。本文考述了这90多人的生平和作品,并论证了:广陵词人群体只是一个结构松散、活动时间不长且其成员的艺术宗尚并不一致的作家聚合体,而不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正是这种群体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一般地域性流派所缺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促成了清词中兴的第一个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论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在金代文学中有着系统而鲜明的表现。金代文学表现“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熙宗、海陵二朝,汉化的开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这种意识一产生,便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二、世宗、章宗二朝,汉化的完成和“文治”盛世的出现,使得华夏正统意识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自居华夏正统而视南宋为“蛮”、“夷”的极端思想,这些思想意识在当时的代表性作家那里有鲜明的反映;三、卫绍王、宣宗、熙宗三朝,由于中原地区受蒙古、南宋的双向进攻,金人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不弱反强,在亡国之际大放光芒。这种光芒投射到了元好问等一批金末文学家的反映沧桑之变的作品里,而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更表明金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得以升华。这种思想意识最终为南宋遗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3.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宏才伟绩,精忠大节”的爱国名臣,也是蜚声词坛的优秀作家。他用血和泪谱写了许多爱国忧时的词篇。同时代的胡寅曾为向子諲的《酒边词》作序,热烈地褒扬了他的人品和词品,推许他是“步趋苏堂而哜其胾者”。结合北、南宋之交的历史情况和向子諲本人的生平来品读《酒边词》,可以看出这部词集在宋代社会剧烈变乱时期词坛上的特殊地位。遗憾的是,几百年来,《酒边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有关的评论极少,连选家也很少选其词。朱彝尊编《词综》,选向词九首,算历代最瞧得起子諲的了。但九首之中,“江北旧词”竟占了八首。这种作法,大失子諲的本意,也歪曲了《酒边词》的真实面貌。解放以后的词学研究中,向子諲仍未受到起码的重视,至今一篇专论也没有。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中,只有一部提了向子諲一句,而且是片面地把他作为“充分体现了一般正直知识分子的软弱的一面”的典型来提及的。我们的词学研究中那种言必称苏辛,轻视中小词家的  相似文献   
4.
陆游及其诗词的影响和被接受,八百年可划分为南宋后期至元初、元明清、清末至当代三个阶段,诗人的政治社会行为及其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精神,在清末至当代的一百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的知识精英和政坛领袖。从晚清国家民族危机深重时开始,陆游的影响就溢出了文学领域,其民族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感已成为对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感召,尤其是在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很多人都从陆游的文学作品里汲取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吴世昌先生是20世纪传统诗词创作领域重要的一家.作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和坚定守望精神家园的知识人,他的诗词表现了感愤国事时政和自写"心史"两大主题.他诗词兼擅,诗词兼作,但诗与词的体貌风格大不相同;比较起来,他的词更为当行本色,更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吴先生是学者型的诗人词人,他以学术题材和学术话题入诗词,在传统诗词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吴先生曾以传统文化的"继风流"者自任,他的诗词在中华诗词发展史上确也具有"继风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本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国学”的观念和操作方式开始发生变革,以“文学史”名义对中国文学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描述,逐渐蔚为风气。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作者如林,除了框架、观点、风格各异的多种通史、通论著作之外,尚有许多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及史论、...  相似文献   
7.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刘扬忠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促使词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南渡词人群体,后是以辛弃疾为主帅的稼轩豪放词派,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吐纳时代风云之气,所谓“稼轩风”一度畅行江南,成为词坛的审美主潮。但是南...  相似文献   
8.
金代河朔词人群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忠 《学术研究》2005,(4):135-140
金词的发展具有地域性与群体性两大特征。金词之所以呈现出鲜明的北方文学的特征,主要是由山西、河朔两大词人群体创作活动的结果,其中河朔词人群的创作活动更为久远,是金源词坛唯一贯穿朝代始终的地域性词人群体。从艺术渊源上讲,河朔词人群继承发扬了苏轼高旷清雄的词风,吴激是苏学北行的第一人,其他主要作家亦体现了苏轼作词精神和吴蔡体作词风格。  相似文献   
9.
金代山西词人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词人群崛起于金代词坛,取得了超越其他地域群体的创作成就,是一个主导金词后期发展方向的文学流派,其群体的声威和流派的影响及于元代。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花间集》接受史的第二个高峰期。明人作词与选词都有与《花间集》关系密切者。《花闻集》的大盛是在明中后期,其在明代词坛上的地位仅稍逊于《草堂诗余》。《花间集》在明代备受推崇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思潮、唐宋词籍的流传以及明人的词学观都有关系。明词中衰的责任不能一概归于《花间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