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3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种认为劳动价值论与现实发生了矛盾,提出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即用生产诸要素(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来补充劳动价值论的说法,不过是用"斯密教条"来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按劳分配原则与商品价值规律的关系作过全面的论述,一方面指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交换原则的统一性,按劳分配“通行的就是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交换原则的矛盾,“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这些论断阐明了按劳分配与商品价值规律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根本区别。而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不仅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必然导致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代替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为此,有必要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主要论据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这个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如何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发表了各种意见,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体现。它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反映不同社会制度的特性。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种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之于物化劳动,并以此作为分配的理论根据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矛盾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很难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坚持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商品经济.诚然,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和当年马克思的设想已具有某些新的特点,但是,不能以此来否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主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不仅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的精神和总结了我国十四年改革开放实践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理论上的大突破,观念上的大转变,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以来,就一直遇到严重的挑战,其中争论的核心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所谓《劳动价值整合论》就是后者在当前的一种表现。它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曲解,并把它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整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并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而是对它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矛盾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很难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坚持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商品经济。诚然,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和当年马克思的设想已具有某些新的特点,但是,不能以此来否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主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不仅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际。  相似文献   
10.
张元奎、许友梅二同志在《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对‘农工商一体化’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对我国当前试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当前在我国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完全是脱离实际想问题,”没有客观基础。《质疑》提出的这一观点,不仅理论上值得研究,而且也和我国两年多试办农工商联合所取得初步成就和显示的旺盛生命力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本文针对《质疑》一文提出的观点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