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5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江苏及安徽地区十个中华绒螯蟹成蟹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取自江苏及安徽地区的10个群体的中华绒螯蟹共6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扩增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特异性强的引物,共检测出88个位点(100~2000 bp),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3.45%~26.19%,遗传多态度为0.0141~0.1036,说明该蟹类基因组DNA多态度较为贫乏,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237~0.2466,遗传相似度为0.7815~0.9766,该蟹类群体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分化系数为0.4283~0.6632,Nm为0.2539~0.6674,表明该蟹类群体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和遗传交换.  相似文献   
2.
蟹种强化培育水化学因子周年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河蟹产业主干中的蟹苗和商品蟹养殖均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但做为承前启后的蟹种阶段始终无法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蟹种培育风险较大,蟹种培育技术还不成熟,致使蟹种培育成活率平均只有5%-10%左右。本工作通过摸清池塘蟹种规模化强化培育阶段池塘主要水化学因子的周年变动规律,探索蟹种产业化培育技术和模式,寻找蟹种强化培育比较合适的水化学指标,为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增养殖模式中华绒螯蟹脂肪酸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增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部分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有脂肪酸18种,分别为5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烯酸,10种多烯酸。各脂肪酸中以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1);就营养品质指标(单烯酸、多烯酸、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而言,以湖泊网围模式脂肪酸营养品质为优。以棕桐油酸(C16∶l)和硬脂酸(C18∶0)为风味评价指标(脂肪酸角度),结果得出以湖泊放流中华绒螯蟹最为味美。  相似文献   
4.
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目前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养殖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河蟹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在河蟹养殖过程中采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池塘水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比试验,测定了池塘水化学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为河蟹养殖过程中有效调节池塘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苏段中华绒螯蟹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7月~2006年3月间对长江江苏段靖江江段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比例分析,结果显示:江段中中华绒螯蟹在渔获中比例的数量峰值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度,以3月份为最高,达到渔获数量的1438%。重量比例峰值主要集中在05年的3月份和9月~11月份,以05年10月份最高,达27.17%,11月份次之。在04年秋季至05年冬季间,05年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部比04年同季节的值要高,江段中华绒螯蟹资源正处于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6.
“苏蟹一号”F3代选育群体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连续3代的群体选育,"苏蟹一号"F3代选育群体呈现长江水系河蟹特征,表现出优质、高产、抗逆等优良经济性状。F3代选育群体雌蟹呈现二元分化,平均体重为150g、120g,雄蟹平均体重150g。11月上旬的养殖河蟹雌性群体可食部分分别占体重的35.05%、36.78%,雄性群体为29.56%。雌蟹肥满度、成熟系数、性/肝指数分别为0.54、9.69%、155.47%,0.55、10.51%、166.58%;雄蟹分别为0.59、2.31%、41.48%。雌蟹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21.62%、20.85%,脂肪含量10.37%、8.43%、氨基酸含量19.07%,、19.83%;雄蟹分别为15.20%、7.05%、13.78%。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蟹养殖因普遍存在规格小、病害多而影响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我们在2001年开展了“大规模商品蟹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经初步总结形成实用技术如下: 一、池塘条件 地塘以新开挖池塘(推土机开挖)为最好,一般池塘也可,具体要求:面积10亩-30亩,最小不低于5亩,最大不超过50亩;水深1.2m—1.8m,平均1.5m左右;坡比1:3—4,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养殖中华绒螯蟹的品质,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江苏境内八大湖泊养殖品牌河蟹可食部分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八大湖泊养殖中华绒鳌蟹可食部分含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3种,多烯酸(PUFA)10种。雌蟹SFA含量,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雄蟹SFA含量,以长荡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MUFA含量,雌蟹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长荡湖蟹、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雄蟹以大纵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洪泽湖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PUFA含量,雌蟹以固城湖蟹最高,与洪泽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雄蟹以固城湖蟹最高,与阳澄湖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池塘养殖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指数、可食部分比例、营养成分组成,以比较两者的品质.结果表明: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相比,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肌肉指数、肝脏指数、可食部分总和无显著变化(P>0.05);雌性的性腺指数、性肝指数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显著(P<0.05),但雄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P<0.05),但雌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无氮浸出物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但雌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显著大于野生中华绒螯蟹(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单烯酸含量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其中雌性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雄性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无明显的细胞核。从该微生物的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寄生部位上初步判定为一种类立克次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