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总溶解气体(简称TDG)饱和度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对其受精卵与早期仔鱼进行不同TDG饱和度下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TDG过饱和的情况会导致鲢受精卵在同一温度下的出膜时间、出膜率以及孵化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10%过饱和水中的受精卵出膜所需时间最短,(21±0.5)℃水温下达到出膜高峰期所需时间约为38.5 h,比对照组所需时间提早约3 h,且110%组出膜率(92.3%)与对照组(88.7%)比较有显著升高。胚后孵化表明,110%试验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进一步对日龄为15、25、35、45、120 d的鲢仔幼鱼在不同TDG饱和度水体中的耐受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日龄越小的幼苗,对过饱和水的耐受性相对更高,15 d的幼苗死亡率仅为0.9%~2.5%,而日龄120 d的幼鱼死亡率高达86%~100%。而同一批幼苗对不同的过饱和水体的耐受性基本是随着饱和度升高,其耐受性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安宁河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对安宁河及其支流18个采样点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采集鱼类3 113尾,隶属4目、10科、35属、52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3种;鱼类区系包括中国平原、南方平原、南方山地、中亚山地、北方平原和晚第三纪早期6个区系复合体;其中,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占优(40.4%)。安宁河不同河段Jaccard's相似性指数在0.12~0.47,鱼类群落相似性总体较低。根据IRI(100为优势种)指数计算结果,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鲇(Silurus asotus)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8种鱼类为安宁河优势种。根据个体生物学测量,安宁河主要渔获对象规格较小,齐口裂腹鱼均重285.8 g/尾,红尾副鳅均重7.2 g/尾,鲫(Carassius auratus)均重78.3 g/尾,鲤(Cyprinus carpio)均重361.1 g/尾,鲇均重93.7 g/尾,表明可能存在过度捕捞现象。多样性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在1.95~4.4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75~2.33,Pielou均匀度指数(E)在0.67~0.73。安宁河鱼类多样性相比同区域其它河流偏低,可能与安宁河鱼类群落受到各种干扰、生境异质性降低、鱼类群落已发生演替有关。对比历史资料,鱼类种类数从82种下降至52种,在不同区域的各分类阶元均有所减少,且有自上而下加重的趋势。水电开发、河道采砂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影响安宁河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尽快加强安宁河鱼类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资源现状, 探究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本研究于 2017—2018 年对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区域干、支流共计 16 个位点的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 3 次调查。 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 63 属种, 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占优势, 占总分类单元数的 66.7%。不同站点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在 1~22 之间, 不同水库区域乌东德库区最高, 溪洛渡库区最低, 不同季节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底栖动物总密度均值为(201.6±306.1) ind/m2 , 生物量(3.2±5.5) g/m2 , 且在不同水库区域呈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表明,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底质、流速、 海波和溶氧。总体来看,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和环节动物门 (Annelida)为主, 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区域其他河流。干流生境由于流速较高, 生境底质单一,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 密度和生物量均不高, 但区间支流底栖动物资源丰富, 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 就金沙江下游水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长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生态影响评估; 保护河流沿岸带生境多样性; 统筹干、支流保护, 维持河流生态网络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精卵特征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华鲟精子的头部呈短棒状,前端具顶体,尾部扁平细长;精子密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实验所获3尾雄鱼的精子密度分别为5.04×109个/mL、1.74×109个/mL、2.25×109个/mL;中华鲟卵的直径大,平均长径0.45 cm,短径0.42 cm;受精孔6~15个,排列在卵的极斑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华鲟精卵的受精过程,发现从受精5 s开始就有精子进入受精孔,10m in后受精孔完全封闭,其间卵膜未发现有任何变化。还对中华鲟受精方式的多精入卵、单精受精的机制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2.45~44.95)×104ind./L和0.050 5~1.282 mg/L,其中繁殖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0.465~38.58)×104ind./L和0.371 8~0.811 3 mg/L;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665~11.82)×104ind./L和0.228~0.497 2mg/L;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8.562 5~20.765 8)×104ind./L和0.225 2~0.558 8 mg/L。调查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变幅分别为3.807~4.375(均值4.094)和0.796~0.911(均值0.871)。两种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均表明调查水域为轻污或无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长江上游鱼类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残留分布,本研究于2013年分3次在长江上游不同江段,采集该地主要经济鱼类铜鱼(Coreius heteroko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铜鱼肌肉、肝和性腺3种不同组织全氟辛烷磺酸(PFOS)含量。结果表明,铜鱼组织内PFOS检出率为100%,总体均值为2.72 ng/g(0.33~10.14 ng/g)。PFOS含量水平在肝最高(5.56 ng/g),肌肉次之(1.39 ng/g),性腺最低(0.62 ng/g)。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K-W test,P0.01),表明鱼类肝比肌肉和性腺更易于积累PFOS。在不同采集江段,PFOS含量仅在肌肉组织差异显著(ANOVA,P0.05);在不同年龄组,PFOS含量有随鱼类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且在各组织中差异显著(ANOVA,P≤0.05),该结果表明PFOS含量可能与鱼类摄食内容及生理参数不同有关。与已有研究相比,长江上游铜鱼PFOS暴露水平低于国内外淡水、海水鱼类,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紊动对水体中溶氧释放的促进效果,设计以潜水泵排水的方式,开展了不同水泵数量、功率、摆放方式、排水方向等工况下过饱和溶氧释放过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紊动对水体中溶氧释放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放入5个泵(功率20 W、纵向排水)时,水体溶氧释放系数为0.514 h~(-1),是未放入水泵时溶氧释放系数0.026 h~(-1)的19.77倍。当水泵垂直于水面排水时,溶氧释放效果较好。水泵个数越多、功率越大,溶氧释放系数越大,溶氧释放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早期发育阶段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测定。实验共测定了4批次(分别来自4尾雌鲟)受精卵及仔鱼的E2和T水平,结果表明:中华鲟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小范围内波动,T水平除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仔鱼出膜后E2水平开始逐渐上升,T水平是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其中第1批次的测定结果(单位为pg/gtissue)为: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1.37~7.38之间波动,仔鱼出膜后3d为5.21,出膜后9d为37.26;胚胎发育期间T水平最低为293.58,最高为1420.41,仔鱼出膜后4d为117.96,出膜后7d为27.25,出膜后9d为148.48。对于仔鱼出膜后体内高水平的E2和T的来源,推测其可能与仔鱼自身合成性类固醇激素有关。另外,本实验中还发现,质量较差的卵子T水平明显低于质量较好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干法受精获得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受精卵,并观察了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昌高原鳅受精卵遇水产生强粘性,胚胎发育共经历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前共7个阶段,在水温(22±0.5)℃情况下,受精卵经历78 h孵出首尾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13±0.12)mm,受精后93 h,50%仔鱼出膜,刚出膜仔鱼多沉在水底,偶尔作间隙性冲游。西昌高原鳅胚胎发育过程与其它鳅科鱼类基本相似,但其发育历程也具有种的特点,胚胎发育历时较长,孵出时器官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人工养殖的鳝鱼肌肉及肝脏脂肪含量在越冬期间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越冬期间黄鳝肌肉中脂肪含量从2.9%下降到1.7%,下降幅度为41.4%;肝脏中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从0.7%上升到1.2%,上升幅度为4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