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0~30cm土层水源涵养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兴安岭地区白桦次生林4个林龄为研究对象,对其凋落物持水量、土壤贮水性能、土壤特性等进行研究.试验表明:4个林龄凋落物的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是70 a为最低,40 a为最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各林龄间变化呈波动性,30 a白桦次生林0~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小,不利于水分下渗,40 a白桦次生林0~ 30 cm土层非毛管孔隙最大,有利于降水的下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大小排序为40 a(3 276.820 t·hm-2)<30 a(3 434.626 t·hm-2)<50 a(3 525.015 t·hm-2)<70 a(3 629.445 t·hm-2).  相似文献   
3.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ai)养殖体系中筛选得到具有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活性的潜在功能菌,并对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安全性评估及发酵条件优化。采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136液体X-gal法进行活性菌株筛选,发现2株细菌(BDZ5和W1B)的发酵液对信号分子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6-HSL)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但经沸水浴处理后均丧失降解活性。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BDZ5和W1B分别被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科贝特氏菌属(Cobetia)。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菌株BDZ5和W1B均无溶血性,且对多数抗生素具有敏感性,注射2株活性菌未提高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且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单因素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在起始pH为7.0、盐度为20、0.0005%的MnCl2条件下培养48 h后,菌株BDZ5达到最大生长量;在起始pH为6.0、盐度为40、0.05%的CaCl2条件下培养48 h,菌株W1B达到最大生长量。2株菌的最适信号分子C6-HSL降解条件与其生长条件有所不同,在起始pH为7.5、盐度为30、0.0005%的MnCl2条件下培养48 h,2株活性菌对信号分子C6-HSL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菌株BDZ5和W1B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为基于QQ角度防治对虾细菌性病害提供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4.
从对虾养殖环境及肠道内筛选能够抑制细菌群体感应的活性菌株,并探讨了影响菌株活性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病原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滤纸片法和高通量法对分离出的纯化菌株进行筛选,获得活性菌株。评估不同培养时间和盐度对活性菌株降解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信号分子能力的影响,并检测活性菌株粗提物对坎氏弧菌毒力基因tox R和tlh m RNA表达的影响。分离得到2株活性菌株DC13和RS5,经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AHLs信号分子对活性菌株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菌株DC13培养24 h后降解AHLs信号分子能力达到最大值,菌株RS5培养12~48 h降解AHLs信号分子能力无显著变化。盐度10~30时对菌株DC13降解AHLs信号分子能力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对菌株RS5降解AHLs信号分子能力影响显著(P0.05)。活性菌株粗提物的添加使坎氏弧菌毒力基因tox R的表达上调,而毒力基因tlh的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C:N(5101520)条件下研究了一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Z5对单一氮源(有机氮源、NH4-NNO2-N)及混合氮源(有机氮源与NH4-N、有机氮源与NO2-NNH4-NNO2-N)的吸收利用特性及蛋白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亚硝酸还原酶(NiR)3种氮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溶藻弧菌Z5对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吸收均受到环境中碳含量的影响, C:N=20, NH4-NNO2-N的吸收率分别是C:N=5时吸收率的3.39倍和2.25倍。在C:N=15C:N=20的水平下, 溶藻弧菌Z5NH4-NNO2-N的吸收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藻弧菌(Z5)吸收利用NH4-NNO2-N的途径分别为NH4-N→细菌菌体蛋白和NO2-N→NH4-N→细菌菌体蛋白。在高C:N条件下, 溶藻弧菌Z5对无机氮源(NH4-NNO2-N)的吸收增强, 细菌菌体蛋白中来自NH4-NNO2-N的量分别由C:N=5时的25.0%19.4%上升到C:N=20时的41.3%43.0%GS酶活力受NH4-N调控明显, 相比之下, 蛋白酶和NiR酶受氮源种类调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忠帅  马甡  单洪伟  王腾  肖威 《水产学报》2021,45(11):1825-1834
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体长为(6.8±0.3) cm,体质量为(4.0±0.6) g]体内亚硝态氮的时空分布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响应,实验设置0(对照组)、0.8、4.0和8.0 mmol/L 4个处理组,进行持续96 h的亚硝态氮胁迫实验和12 h的恢复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胁迫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胁迫6 h内,亚硝态氮在凡纳滨对虾鳃、血淋巴、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明显积累,且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相同胁迫浓度组,亚硝态氮在对虾鳃中积累最多,肌肉中最少,鳃中的积累量约为肌肉的3倍。Na~+-K~+-ATP酶活性在0.8和4.0 mmol/L组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而在8.0 mmol/L组的肌肉中显著降低。胁迫各组对虾肝胰腺AMPK活性显著上升,且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性。恢复期间,除血淋巴(8.0 mmol/L组)外,各组织中亚硝态氮1 h恢复效率均超过50%,且肝胰腺和鳃的恢复效率最高,达到74%以上。血淋巴、鳃、肠道中亚硝态氮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时间最短,均在6 h以内,而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以上研究表明,胁迫下亚硝态氮会在对虾组织中迅速积累,并引起能量代谢进程的加快;胁迫解除后,积累在体内的亚硝态氮能够迅速排出体外,以减轻毒性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缓解亚硝态氮对养殖对虾毒性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凡纳滨对虾育苗涵状幼体期以不同频次添加溶藻弧菌VZ5株,并在糠虾幼体后搭配添加芽孢杆菌Bz5株,测定育苗过程中水质、水体中弧菌密度变动以及对虾幼体生长和存活状况,研究溶藻弧菌VZ5株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溶藻弧菌的3个处理组仔虾期氨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仔虾期幼体干重分别为0.0463±0.0009、0.0420±0.0006、0.0407±0.0009g/尾,显著高于对照组(0.0253±0.0003g/尾)。滏状幼体期每天添加溶藻弧菌的处理组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溶藻弧菌VZ5株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促进对虾幼体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混料设计(Mixture)对复合菌比例进行优化,测定了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不同比例搭配对细菌生长的光密度(OD)、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的影响,建立了各搭配比例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 Expert 8.0的优化功能(Optimization)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比例为芽孢杆菌BD6株 5.2%、BZ5株22%、溶藻弧菌VZ5 株72.8%。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按上述比例搭配的复合菌株在第24 小时即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第72 小时的氨氮去除率为98.37%、亚硝氮去除率为93.81%。混料设计和调优软件可用于混合菌中多组分和多目标参数优化,以获得最优的复合菌比例组合。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地小流域侵蚀沟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利用RTK系统对黑龙江省宁安市葡萄沟小流域内26条侵蚀沟进行了精准测量与分析,并据此分析了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地小流域侵蚀沟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侵蚀沟以小型沟为主,沟壑密度为2.71 km/km~2,沟长多为100~400 m,宽长比均值为0.033 3,宽深比范围为1.79~6.36,沟道比较开阔,沟道比降多在10%以上,边坡角度介于21°~78°,沟头高差均小于5.00 m。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大,损毁耕地,威胁村屯安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CLRMIS的大洼县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于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CLRM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以1∶1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选取成土母质、有机质、灌溉保证率等12个评价因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对大洼县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将大洼县耕地划分成五个等级。经实地调查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