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采用金纳米棒作为探针,构建一套灵敏简单的用于检测维生素C的比色方法。方法采用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复合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金纳米棒;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根据金汞齐的形成原理,通过金纳米棒的长短径比值下降所造成的溶液颜色的明显变化,快速检测体系中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结果当检测体系中出现维生素C时,颜色由蓝色变为橙色;在维生素C浓度为1~100μmol/L和250—2000μmol/L范围内时,其浓度与体系吸光度比值(A_(530)/A_(640))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4和0.9843,检出限为0.067μmol/L。结论该体系下制备的金纳米比色探针可以实时快速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品中的致病菌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检测技术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缩短检测时限。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检测重复性好和便于微型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分析领域。该文综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毒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简单分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存在的发展瓶颈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作为壁材,采用薄膜蒸发-冻融法制备葡萄糖氧化酶脂质体。以包封率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脂质体的形貌、粒径分布和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4∶1、芯材质量5 mg(500 U)、水化时间15 min、冻融循环10 次,此条件下包封率可达到(87.7±2.1)%;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64.75±2.55) μm;4 ℃和室温(23.0±0.5)℃贮存条件下脂质体包封率无变化,酶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粒子,并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其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基于氧化石墨烯(GO)与氨基化Fe_3O_4的自组装体系,构建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能的磁性石墨烯复合纳米粒子(GO@Fe_3O_4),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用于替代天然过氧化物酶快速检测样品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优催化检测体系为:GO@Fe_3O_4固体粉末添加质量为0.005 g、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50 min;在0.01~1.0 mmol/L过氧化氢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检测体系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为y=740.25x+0.079 8,相关系数R~2=0.992 7,最低检出限为0.547 7μmol/L,回收率为98.94%~105.74%。此外,所制备的磁性石墨烯复合纳米粒子模拟酶材料检测H_2O_2的体系具有较高的催化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建立了多种具有针对性的高效、高灵敏度检测体系。基于抗生素的间接电化学行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间接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为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的改进及高效、高灵敏度检测新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碳基导电材料是指以碳原子为骨架的材料体系,具有结构多样、可调控性强和化学稳定性高等优异性能。将碳基导电材料引入传感检测分析可以改善传感器的信号强度,提高传感检测分析的稳定性。与传统材料制成的传感器相比,使用碳基导电材料制备的传感器检测分析物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测限及更宽的线性范围。因此,基于碳基导电材料的检测分析技术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医学诊疗、环境监测和食品检测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以维度划分的碳基导电材料的类别及其所制备的传感器在传感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碳基导电材料及其所制备的传感器在检测分析物质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脂质体技术制备乙酰胆碱酯酶的微反应器,并以微反应器、壳聚糖和二氧化硅为基质,构建以多层纳米酶膜修饰电极为核心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酶脂质体微反应器平均粒径为(7.26±0.75)μm;修饰电极多层酶膜的最佳层数为6 个双层;以敌敌畏作为有机磷农药模型,分别在其浓度为0.25~1.75 μmol/L和2.00~10.00 μmol/L线性范围内,传感器的峰电流值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I=28.58C+5.35和I=2.38C+51.25;最低检出限为(0.72±0.065)μg/L(信噪比为3);此新型酶纳米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并通过对其表面氨基化与金纳米粒子自组装方法构建金磁微粒(Fe3O4@Au),并表征其性能。在其具有模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基础上结合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产生H2O2,并与过氧化物酶底物二胺盐产生显色反应的原理,建立可视化检测葡萄糖含量的简便方法,并优化葡萄糖检测体系,并对其选择性和回收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氨基化的Fe3O4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固载金纳米粒子,Fe3O4@Au饱和磁化强度为43 emu/g。检测体系最优工艺组合为:Fe3O4@Au混悬液质量浓度0.15 g/mL、温度70 ℃、时间50 min。在优化条件下,葡萄糖在1~20 m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2 5,检出限为2.45 μmol/L,加标回收率在96%~104%之间,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将拓宽纳米材料模拟酶在食品检测的应用并为葡萄糖检测方法的改进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上转换纳米粒子由于其诸多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类新兴的荧光生物探针和光学分析纳米材料。上转换纳米粒子因其具有毒性低、成本低、生物相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发光形式,它将低能辐射转化为高能辐射,和传统的染料和量子点等依靠下转换的发光材料相比,它可以通过近红外光激发,因此在生物医学及食品分析中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综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着重介绍近年来上转换纳米粒子在食品毒素、食源性致病菌、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快速高效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类酶活性的自组装材料构建金属有机框架(Fe3O4@Au-Cu/MOF)实现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 方法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合成的Fe3O4@Au-Cu/MOF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通过改变Fe3O4@Au-Cu/MOF添加量、温度、扫描速率以及pH值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根据最优体系对1~100 mmol/L的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绘制工作曲线,进行抗干扰实验和实际样品检测。 结果 合成的Fe3O4@Au-Cu/MOF具有催化活性高、暴露活性位点多和孔隙率高等优势。当Fe3O4@Au-Cu/MOF添加量为0.0075 g,温度为40°C,扫描速率为0.08 V/s,pH值为7时为最优检测体系。工作曲线为y=0.36118x+15.57962,R2=0.99603,检测限为1.6 μmol/L (S/N=3),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回收率为98.78%~102.58%,RSD小于4%。 结论 与现有方法相比,合成的Fe3O4@Au-Cu/MOF催化过H2O2产生氧化活性物质,促进亚硝酸盐氧化,增加体系中电荷移动的能力更强。该方法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可靠、方便、灵敏和成本低等特点,为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