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对核桃进行不同温度(30~150℃)和不同时间(0~60 min)的加热处理,研究处理后压榨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水分、油脂伴随物、美拉德反应等指标探索压榨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加热前期(20 min),氧化稳定时间上升最显著,分别比加热前增加1.6、2.3、3.1、3.6、3.4倍;加热中后期(20~60 min)是氧化稳定时间缓慢变化期;在所考察的加热温度范围内,随加热温度的增加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增强,其中150℃加热20、40、60 min时,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加热30℃时增加69.0%、38.9%、419.1%。水分和过氧化值低的核桃油可能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总酚是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可能是影响核桃油氧化稳定时间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山桐子果不同部位(果肉和种子)油脂理化性质、营养品质及抗氧化能力,发现其均存在显著差异。果肉是粗脂肪主要来源,其含油率高达37.01%。不同部位山桐子油色泽具有明显差别,果肉油呈暗红色(a*为41.83),种子油呈橙红色且较清亮(L*为63.88,b*为106.31)。研究发现,干燥处理的山桐子果不同部位油的酸值均较高,果肉油和种子油分别为6.78 mg/g、4.18 mg/g。山桐子果不同部位油中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分别为71.66%、83.27%,且种子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果肉油。果肉油中α-生育酚和β-谷甾醇含量较高,分别为148.41 mg/100 g和401.32 mg/100 g,但种子油中总酚比果肉油高,为104.73 μg/g。种子油氧化稳定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高,分别为14.89 h、675.77 μmol TE/100 g。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比较,果肉油的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3.
油茶果的脱蒲(外果皮)工艺是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油茶果不同脱蒲方式(人工脱蒲、晾晒脱蒲及爆蒲)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蒲工艺显著影响油茶籽的出油率、酸值,晾晒处理的油茶籽出油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爆蒲处理的油茶籽油酸值最高,为1.46 mg/g。油茶籽油中微量营养成分(α-生育酚、β-谷甾醇、总酚及角鲨烯)受脱蒲工艺影响显著,爆蒲油的α-生育酚、总酚含量分别为人工脱蒲油的1.23倍、8.64倍,β-谷甾醇、角鲨烯含量分别为晾晒脱蒲油的1.64倍、2.23倍。人工脱蒲油的氧化稳定性较高,为7.49 h,而爆蒲油全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为51.33 μmol TE/100 g。对不同脱蒲工艺处理的油茶籽油出油率、理化指标、微量营养成分含量、氧化稳定性等进行主成分综合分析,发现爆蒲工艺处理的油茶籽油综合评价更优。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催化剂的甲酸溶剂体系水解竹细粉得到还原糖,研究了液固比、时间、温度、催化剂浓度以及水解次数等因素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液固比为25∶1,温度为60℃,水解6h后,所得还原糖得率达72.7%。减小液固比、增加水解次数和延长水解时间,还原糖得率可达60.2%。水解后的甲酸能清洁回收并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山桐子果含水率、含油率以及山桐子油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总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研究了阴干、晒干和烘干3种不同干燥方式对山桐子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微量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3种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山桐子油酸价和皂化值由高到低的干燥方式依次为阴干>晒干>烘干;山桐子油过氧化值和β-谷甾醇含量由高到低的干燥方式依次为晒干>烘干>阴干;山桐子油角鲨烯含量由高到低的干燥方式依次为烘干>阴干>晒干;VE含量由高到低的干燥方式依次为晒干>烘干≈阴干;总酚含量3种干燥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比较,晒干得到的山桐子油的理化性质较好,微量营养成分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