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究联合研发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比色皿、液体探头取样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的含量,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酒中甲醇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与实验室VECTOR33型近红外光谱仪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校正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819、0.838、0.886,校正标准差分别为:16.13、15.78、14.60mg/L,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14、0.820、0.844,预测标准差分别为:19.99、19.25、20.44 mg/L,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94%、8.32%、9.34%。结论研发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来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银条采后褐变及细胞壁降解的影响,该实验将“两细一粗”银条分别置于4、10℃和常温(20℃)下贮藏,贮藏期间每隔5 d随机取样测定银条褐变指数、L*值、总酚、多酚氧化酶、硬度、失重率、原果胶、可溶性果胶、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常温贮藏银条褐变严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较高,细胞壁物质降解严重,硬度下降较快。与4℃低温贮藏相比,10℃低温贮藏显著降低了银条褐变程度,维持了银条较低的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保持了银条较高L*值和较低褐变指数;显著延缓了银条原果胶的降解和水溶性果胶的上升,显著抑制了贮藏前期银条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贮藏后期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了银条细胞壁降解过程,维持了细胞壁结构完整,从而保持了银条较高硬度和品质。综合分析,10℃低温贮藏下银条保鲜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银条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超声辅助面团发酵制备馒头的可行性和对馒头品质的影响,试验在超声作用下进行面团的发酵过程,利用质构仪和综合加权评分法对所制备的馒头品质进行评价,考察酵母添加量、超声作用时间和超声功率密度的影响,并对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显示,在超声功率密度21.71 W/L、超声作用时间30 min和酵母添加量1.22%下,馒头的综合加权得分最高。与普通发酵法相比,在超声作用下馒头的硬度下降了34.9%,比容增大了9.0%,这可能与超声促进酵母生长繁殖、影响面筋蛋白性质和淀粉结晶有关。综合来看,超声作用缩短了面团发酵时间,提高了馒头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白酒基酒中的乳酸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基酒样品中乳酸的化学值,与近红外透射光谱相结合,建立白酒基酒中乳酸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最佳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MSC),最优波段谱为6102~5450 cm-1。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检验,得到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771,校正标准偏差(RMSECV)为0.1825;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9808,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1475。结论: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有效,所建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模型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为白酒生产中乳酸含量的检测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征脂肪酸的掺伪芝麻油快速鉴别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是植物油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中所含的脂肪酸含量也不相同,本研究据此对芝麻油掺入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的油样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测定4 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以气相色谱法测定的脂肪酸含量作为化学值,校正集样品数为122,验证集样品数为38,结果表明:掺假芝麻油油样的亚麻酸
(C18∶3)、花生酸(C20∶0)、木焦油酸(C24∶0)和肉豆蔻酸(C14∶0)对近红外有特异吸收。分别建立4 种脂肪酸含量的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R2(C18∶3)=0.989、R2(C20∶0)=0.995、R2(C24∶0)=0.993、R2(C14∶0)=0.996。验证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R2分别为0.984、0.949、0.956、0.988。4 种脂肪酸含量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依次为6.0%、5.6%、4.4%、4.8%。  相似文献   
6.
为了快速测定白酒基酒中的乙醇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处理白酒基酒近红外图谱,建 立白酒基酒中乙醇的定量分析模型。 结果表明:最佳预处理方法为减去一条直线法,最优波段谱为7 502~5 450 cm-1,主成分数为7。 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23 3,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89;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到验证集的 决定系数(R2)为0.954 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21。 结果显示近红外检测方法快速有效,所建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模型 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乙醛和乙缩醛对白酒的香气起均衡协调的作用,对白酒的风格和品质有重大影响。本实验研究白酒基酒中乙醛、乙缩醛的快速检测方法,经过分析白酒基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并对其进行不同的预处理。结果表明:白酒基酒中的乙醛、乙缩醛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有特异吸收,最佳预处理方法与最优波段分别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光谱,谱区选择7 501.7~7 102.0 cm-1和6 101.7~5 446.0 cm-1(乙醛)、6 101.7~5 449.8 cm-1(乙缩醛)。乙醛和乙缩醛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3 4、0.942 9;校正标准偏差分别为0.50、0.83 mg/100 mL;进一步对乙醛、乙缩醛的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乙醛和乙缩醛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5 0、0.918 6,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80、1.0 mg/100 mL。结果表明乙醛和乙缩醛的快速检测模型效果很好,精密度较高、稳定性良好,能满足白酒生产中乙醛和乙缩醛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牡丹叶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牡丹叶黄酮,以纤维素酶用量、pH值、酶解温度、酶解时间为单因素,以牡丹叶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牡丹叶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纤维素酶用量12.5 U/mL、pH 4.5、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牡丹叶黄酮提取率为2.43%。提取得到的牡丹叶黄酮浸提液可用于亚硝酸盐清除,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牡丹叶黄酮清除亚硝酸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 ℃、pH 4.0、牡丹叶黄酮提取液添加量25 mL(10 μg亚硝酸钠)、反应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牡丹叶黄酮对亚硝酸盐清除率可达62.15%。  相似文献   
9.
以"欧美圆"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10 mmol/L草酸溶液常温浸泡10 min(以浸泡清水为对照),之后于(10±0.5)℃贮藏18 d,之后移至常温(约25℃)贮藏6 d,研究亚低温胁迫下草酸处理对采后番茄果实冷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处理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冷害指数、腐烂指数,显著降低果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抑制果实呼吸和乙烯释放速率,显著提高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这些生理效应表明亚低温胁迫下草酸处理能提高番茄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维持番茄果实细胞膜结构完整,从而提高番茄果实在亚低温胁迫下的抗冷性。  相似文献   
10.
以杜康酒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微波辐射处理条件对杜康酒中甲醇和乙醛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技术可以加快原酒中甲醇和乙醛的变化,能使其快速达到陈酿的效果。用微波辐射处理0~100 min 时,三种不同酒样中甲醇、乙醛含量均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甲醇含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描述;乙醛含量随着辐射时间延长而降低,呈近似下降的弧形曲线,通过拟合,乙醛含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来描述。微波辐射处理通过增加酒体温度,催化完成酯化、水解、缩合和氧化等化学反应,加速酒体中各种成分相互转化,微波辐射处理对白酒中的甲醇和乙醛的影响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