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优化杂鱼油脱胶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脱胶剂复配比例、反应温度、时间对杂鱼油脱胶率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确定杂鱼油脱胶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杂鱼油脱胶工艺的最佳参数为:脱胶剂复配比例1.5∶1(V/V),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脱胶率达14.40%,比普通的磷酸脱胶效果好,可为杂鱼油精炼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凹凸棒土、硅藻土、活性炭、沸石及活性白土5?种脱色剂对粗鱼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脱色鱼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结合感觉阈值确定该鱼油主体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赋予鱼油腥味、脂肪香味、蜡香等主要风味的壬醛、己醛、2-壬酮,其相对含量经脱色后有明显降低,风味改善效果显著。脱色后,鱼油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则有增加趋势;酸价与过氧化值变化差异较大,而碘值及皂化值则无明显变化。凹凸棒土和活性白土脱色效果最佳,但脱腥效果较硅藻土、活性炭和沸石差。本研究结果对改善鱼油脱色工艺及脱色剂选择和不良风味等方面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甲鱼油,对其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针对传统加热辅助解吸附(HAD)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甲鱼油的挥发性成分耗时长、解吸附不充分等不足,利用激光促进挥发性物质快速释放的优势,建立新型高效、简便的激光辅助(LID)方法,使甲鱼油挥发性成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释放。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佳操作技术参数为:激光功率10 W,照射时间5 min,样品添加量3 g。从甲鱼油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特征风味化合物有壬醛、己醛、庚醛、2-壬酮、2-十一酮、1-戊烯-3-醇、己醇等。与HAD相比,该方法的萃取时间从原来的30 min缩短至5 min,且检测到的有效挥发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多。方法可行性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精密度及回收率。本研究结果对快速检测液体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鱼油精制前后,即粗制鱼油与精制鱼油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稳定性变化,分别将其置于35、25、15、5 ℃恒温箱中贮藏120 d,定期测定其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与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鱼油品质的作用效果显著,温度越高,其贮藏稳定性越差,品质变化越大,且精制鱼油的贮藏稳定性较粗制鱼油差;在贮藏期内,鱼油酸价、过氧化值及茴香胺值均明显升高;其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降低,使脂肪酸整体不饱和度下降;1-戊烯-3-醇、壬醛、己醛、2-壬酮、2-十一酮、乙酸及丁酸含量变化较明显,对鱼油整体风味影响极大。本研究结果对提高鱼油贮藏稳定性及延长货架期有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脂质组学是继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之后,研究生物不同脂质分子的化学结构、生物功能及其在代谢调控中的动态变化,揭示脂质在生物样本中代谢调控机制的学科。水产品是农业和食品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分支,脂质组学这一新兴学科正逐步扩展延伸到水产品相关技术邻域,为水产品的代谢、加工、贮藏、营养等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脂质提取方法的发展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水产品脂质组学正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探讨了目前脂质组学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脂质提取方法和分析技术,并从脂质轮廓出发,对脂质组学在水产品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总结。目前脂质组学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所涉及的方面广泛,如加工贮藏、功能营养、代谢疾病等,并且发展迅速,正逐步朝着规模性整体性的方向发展,有着无限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微胶囊化对鱼油品质的影响,以壳聚糖为壁材,金枪鱼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分别检测鱼油及鱼油微胶囊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加速贮藏试验考察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鱼油微胶囊过氧化值高,不饱和脂肪含量低,与腥味相关的关键挥发性成分多,品质较低。贮藏期间鱼油微胶囊能明显抑制过氧化值的增长和关键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升高,对DHA和EPA的保留率影响不大,说明鱼油微胶囊制备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鱼油品质,然而对延缓鱼油氧化、掩蔽不良风味确实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精制沙丁鱼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精制沙丁鱼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气相色谱仪(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精制沙丁鱼油水分及挥发物、酸值、过氧化值均达到SC/T 3502—2016规定的精制鱼油二级标准;精制沙丁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6.66±0.18)%,其中EPA与DHA总含量为(23.41±0.16)%;精制沙丁鱼油的关键风味成分为壬醛、丁醛、己醛、十一醛、2-壬酮、乙苯,具有甜香、果香等风味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多,如萘、2-十一酮,对鱼油的风味有一定的修饰作用。该研究为精制沙丁鱼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三种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脂溶性茶多酚(LTP)、维生素E(VE)、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LRO))对甲鱼油稳定性的影响,以甲鱼油为原料,采用Schaal加速氧化法,添加不同浓度梯度(0.02%、0.04%、0.06%、0.08%)的LTP、VE、LRO,定期测定甲鱼油的酸价(AV)、过氧化值(POV)及挥发性成分,确定最佳的抗氧化剂添加量;并在最佳添加量条件下,比较三种抗氧化剂对甲鱼油AV、POV、脂肪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LTP、LRO、VE能有效减缓甲鱼油的氧化速率,当其添加量分别为0.06%、0.04%、0.08%时,随贮藏时间增加,甲鱼油中AV、POV增长速率最慢,且具有强烈鱼腥味等不良气味的壬醛、己醛、1-戊烯-3-醇及表征油脂氧化酸败程度的乙酸、丁酸的峰面积变化最小。对比三种抗氧化剂对甲鱼油中脂肪酸组成的作用效果,发现0.04% LRO的抗氧化性最强,0.06% LTP次之,0.08% VE最弱。本实验结果对抗氧化剂的选择、提高贮藏稳定性及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甲鱼加工过程中内脏和脂肪块的综合利用有工业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快速蒸发离子化质谱(rapid evaporativ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REIMS)是一种无需样品预处理的新型质谱技术,通过手持智能手术刀切割样品采集数据从而获得脂质组学轮廓。本研究采用REIM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隐结构正交投影(orthogonal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 OPLS)等数理统计方法实时监测鲳鱼在空气油炸过程中脂质组学轮廓变化,并探究不同空气油炸温度对鲳鱼肌肉组织脂质组成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条件优化得到适宜的REIMS系统参数,电刀输出功率20 W、电刀切割功率1 mm/s、辅助溶剂流速100 μL/min,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质谱轮廓图。在PCA分析的基础上进行OPLS分析,得到10个重要的特征离子(VIP>1),其中PE(O-16∶1/22∶6)只在原料中检测到,为4.61%;此外,PE(22∶5/22∶6)在10个磷脂离子中的不饱和度最高,其相对含量随油炸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样可见于PA(18∶1/22∶6)和PI(18∶0/22∶6),说明磷脂的饱和度有随油炸温度升高而上升的趋势。经方法验证显示,REIMS检测离子的信噪比范围为49.58~205.3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0%~7.28%,灵敏度和精密度均较高,因此,该方法将成为脂质组学研究过程中一种简单、高效、准确的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鲨鱼肝油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油脂,富含角鲨烯、鲨肝醇等功能因子,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功能。为研究鲨鱼肝油精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新型的激光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技术(LID HS-SPME-GC/MS)快速分析粗制鲨鱼肝油在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精制工艺显著降低了粗制鲨鱼肝油中的不良风味物质含量(P0.05)。其中,以壬醛的含量变化最为显著。经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处理后,壬醛含量较粗制鲨鱼肝油分别减少20.46%,37.24%,61.84%和95.66%。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确定6种重要特征风味物质,即2-十一酮、1-戊烯-3-醇、壬醛、2-壬酮、己醛、辛醛。本研究可为精制工艺有效改善粗制油脂中挥发性物质组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