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3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礼》、《周礼》和《礼记》是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它们产生于中国奴隶制社会走向灭亡、封建制社会走向巩固的交替时期,因此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主要的历史依据。它们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详细记载了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后世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乃致今天研究它们,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中华饮食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扬弃 这是饮食文化研究中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因为在它的上面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华文化的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往往是混淆不清的。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是怎样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思考了10年。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 1997年第1期《中国烹饪研究》已收到,谢谢!在这一期刊物中,登载的13篇文章中就有两篇是劝人吃肥猪肉的,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从而比较认真地阅读了这两篇文章。其实关于肥猪肉(或高脂肪膳食)对人体健康有益还是有害的讨论,在其它报刊上早已有了,但那些文章不如贵刊权威,因为贵刊1997年第1期P.36《烹调对猪肉中脂肪、脂肪酸的影响》一文是以科学实验的结论出现的,故此不是泛泛之谈。鉴于《中国烹饪研究》在当代中国烹饪学术界已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敝以为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化学卫生论》的解读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卫生论>是关于生化和近代营养学的科学普及读物,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生化和营养科学的启蒙读物,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命活动各方面,对当时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显著影响,它不仅引导了中国生物化学和近代营养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影响了一大批民族精英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无论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以及在生化和营养科学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该书在当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周易》经传的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的一般概念着手,初步对其与中国烹饪的关系作较为系统的探讨,相关的结论分为《周易》经传文字本身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烹饪或饮食的名物制度、《周易》义理和中国烹饪、《周易》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中国烹饪等三个方面,其中以第三点最值得作深入探讨.它对当代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最早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故而它的食物结构和由此产生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食物理论,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理论衍生出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营养理论,即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营(荣)卫学说。营卫学说与近代营养科学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营卫学说的前科学特征注定了它与近代营养科学很难进行简单的对接。所以在近百年来,近代营养科学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且日益成为广大民众的饮食消费指南,而营卫学说日趋成为大多数人所不熟悉的古典医学名词,即便在中西医学体系剧烈争论的今天,它也不是争论的热点,人们往往用膳食结构和中医诊断治疗的理论模型来代替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为此,本文着重从营卫学说和近代营养科学的历史演进阐述它们的关系,最终希望大家承认近代营养科学在现实饮食消费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郑贞文和他的《营养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贞文是我国20世纪前期著名的科学家,虽然他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中文化学名词的规范化方面.但他又是当时著名的编译家和教育家。他所编写的《营养化学》,对近代营养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是将nutrition译成汉语“营养”,nutriment(s)译成汉语“营养素”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向国人系统介绍维生素知识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建国60年来,我国内地的食生产和食生活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向小康变化的历程,部分发达地区还在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饮食文化格局。具体可以从饮食文化的学科定位、内地人民食物生产和饮食生活概况的变化、中华饮食文化传统、食品安全和营养科学、饮食文化社团和学术交流、食科教育、饮食文艺、餐饮行业和餐饮文化等8个方面讨论这一变化过程,既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发生的争论和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民族瑰宝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尽快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从吴宪到郑集——我国近代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近代营养学传入中国,1925年以后,以吴宪为代表的本国营养学家,开展了自己的营养调查和相关研究。吴宪在1931年提出的"蛋白质变性学说"是中国人在世界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杰出表现。比吴宪稍晚的郑集,也是中国杰出的营养学家和生物学家,他是目前已知道的世界上最长寿的大学教授,他的科学活动在时间上与吴宪基本衔接,尤其是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教育方面,体现了没有师从关系的传承链节。了解吴宪和郑集的科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二十世纪中国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史。郑集教授品格高尚,淡泊名利,他的长寿记录说明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态以及合理的膳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人对奥运会没有任何感性知识,但是从人们饮食活动的一般规律考虑,可以设想在这种大型的体育竞技活动中的不同类型的人,应有不同的饮食特点,即:运动员;其它人员。并且由此可以设想做好奥运会饮食服务工作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