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黑曲霉菌丝体制备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试验室发酵的黑曲霉菌丝体为原料,采用酸碱交替法从中提取甲壳素,然后将甲壳素脱乙酰转化为壳聚糖。运用碱煮法由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时,在反应前采用盐酸对甲壳素进行预处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了反应时间、碱液浓度、温度等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产率的影响,得出了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最优条件为:NaOH浓度40%,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h。  相似文献   
2.
何灏彦  于津津 《广东化工》2011,38(1):248-249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与教学现状相适应的教改目标、教改原则,并提出了意在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气化炉生产状况的分析,寻找烧嘴损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何灏彦 《化工设计通讯》2006,32(2):47-48,51
介绍了管式换热器无相变时强化对流给热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铜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4)的微波合成。通过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样品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通过扫描电镜(SEM)考察了样品的微观形貌。分别用铜掺杂磷酸铁锂、碳包覆磷酸铁锂、铜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比较。充放电测试表明,微波合成的铜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5 mA•h/g,循环30次后比容量仍然有143.5 mA•h/g,为初始容量的98.96%,容量几乎无衰减。  相似文献   
6.
络合-燃烧法制备BaZr0.68 Ce0.17Y0.15O2.925质子导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络合-燃烧法以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和燃料成功制备出了钙钛矿型质子导体BaZr0.68Ce0.17Y0.15O2.92(5BZCY),粉体经1000℃煅烧后就得到了单相产物。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凝胶经燃烧成为多种氧化物/碳酸盐,再经煅烧得到单相产物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产物的XRD衍射数据确定了晶体的结构,计算出了晶体的晶胞参数和理论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络合-燃烧法是一种有效的低温制备复杂复合氧化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何灏彦 《广东化工》2013,40(18):172-173
化工生产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化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文章探讨了高职化工工艺类专业如何搭建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及其培养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由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的工艺条件,确定最佳培养基为玉米浆3%、葡萄糖3%、硫酸镁1.0%、磷酸二氢铵0.01%、磷酸二氢钾0.005%;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时间90 h、摇床转速180 r·min^-1、pH值6、发酵温度30℃。最佳工艺下的菌体干重达51.52 mg·mL^-1,利用酸碱法提取壳聚糖,其脱乙酰度达78.09%。  相似文献   
9.
童孟良  刘绚艳  何灏彦 《电源技术》2011,35(9):1047-1049
研究了磷酸铁锂的微波合成与改性.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功率、铜的掺入量、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磷酸铁锂比容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650 W,铜的质量分数为5%,微波辐射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铜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的比容量为145.4 mAh/g.X射线衍射表征了样品化学组成,扫描电镜(SE...  相似文献   
10.
高职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孟良  舒均杰  何灏彦  隆平 《广东化工》2010,37(5):263-265,269
阐明了高职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基本构架,列举了两个典型单元的建设实践,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了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营造了真实的职业氛围,实现了"教学、培训、生产、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四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