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徐斐  何定兵  吴瑛  华泽钊 《食品科学》2006,27(11):434-437
本文基于酶抑制原理,采用固定化鸡肝酯酶和自行研制的流动注射式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不同农药对酶的抑制程度,确定了甲胺磷作为农药检测的定量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抑制前的初始酶活,绘制了相应的抑制率--甲胺磷含量的标准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了甲胺磷、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毒死蜱、西维因和灭多威作为强化农药,对添加了一定强化农药量的黄瓜、青菜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选择单细胞真核绿藻莱茵衣藻-SE(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SE)为研究对象,从克服"自屏蔽"现象、达到产氢过程对厌氧的严格要求以及便于产氢过程中重要参数的监控多个角度人手,设计了适用于莱茵衣藻"两步法"产氢的正弦波浪形的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并对其产氢工艺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发现,管径、光照强度和流速对莱茵衣藻-SE的产氢体积影响明显;当采用10mm管径、75μE·m-2·s-1的实获光照强度和1.0L·min-1流速时,其产氢量最大可达到29.3mL/400mL PBR,且可以避免"光抑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油炸食品吸油过程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炸冷冻土豆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炸过程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蒸汽压力的变化。测量数据表明:在油炸过程中,食品的内部温度升至水的沸点后不再增加,食品的表面温度很快升至比油温低20~30℃左右就不再变化;在冷却过程中,食品的表面温度很快下降;而食品内部温度降低较慢。对吸油的两种驱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毛细吸力对吸油的影响较小,大部分的吸油是因为食品内水蒸汽冷凝而带来的表面壳层孔洞内外压力差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钝体燃烧器的回流区结构对燃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经济有效的数学模型对回流区结构进行模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采用PIV技术测量了一个典型的钝体燃烧器的热态流场,并基于Fluent平台使用3种湍流燃烧速度定义对TFC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比较了Zimont、Gulder、Peters和实验得到的流场特性。结果发现Peters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都属于射流主导型结构,Peters的进展变量与Zimont和Gulder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圆柱形土豆条为研究对象,对油炸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和内部温度、水蒸气压力以及不同阶段吸油量变化规律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油炸过程中由于水蒸气持续从多孔壳层逸出,阻碍了油进入食品中,土豆样品中70%左右油是在冷却阶段进入食品壳层中的,而且导致吸油的动力--蒸汽冷凝形成的壳层内外压差对环境气压很敏感。在油炸样品冷却阶段,将油炸土豆条置于不同真空环境进行冷却,发现绝对压力80kPa的条件下冷却时,总吸油率从40%降至13.6%,说明冷却过程的真空条件能降低壳层内、外压差驱动力,有效促进表面附着油滴落,阻碍其被吸入食品结构中,从而降低油含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