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阴道念珠菌病 (VC)的病因及酵母菌体外对伊曲康唑 (IT)、氟康唑 (FL)的敏感性。【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试剂盒对 10 7例疑诊为VC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鉴定 ,并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检测IT、FL对酵母菌的MIC值 ,判定敏感性。【结果】 10 7例阴道分泌物标本培养阳性 87例 ,分离出白念珠菌 6 9株 ( 79 31% ,6 9/ 87) ,其中对IT敏感 6 7株、中敏 1株、耐药 1株 ,对FL均敏感 ( 6 9株 ) ;光滑念珠菌 10株 ( 11 49% ,10 / 87) ,其中对IT敏感 2株、中敏 2株、耐药 6株 ,对FL敏感 9株、耐药 1株 ;近平滑念珠菌 4例( 4 6 0 % ,4/ 87) ,对IT敏感 3株、耐药 1株 ,对FL均敏感 ( 4株 ) ;热带念珠菌、土生念珠菌、清酒念珠菌和埃莫毕赤念珠菌各 1例 ( 1 15 % ,187) ,其对IT、FL均敏感。【结论】VC最常见的病因仍是白念珠菌 ,但比率明显下降 ;用E test法检测酵母菌对IT、FL的敏感性为临床选择抗真菌药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IL 10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ISA方法检测 PV患者活动期血清、疱液和缓解期血清中IL 10的水平。结果 PV患者活动期血清中 IL 10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水平,病情缓解后血清中IL 10的水平明显下降, 活动期疱液IL 10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血清中的水平。结论 IL 10可能在 PV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异维A胶丸治疗聚合型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异维A胶丸治疗中重度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入选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C组予异维A胶丸0.5~1.0mg/(kg.d)和罗红霉素分散片300mg/d口服,A组在C组基础上同时予泼尼松20mg晨服,3周后泼尼松减为隔日晨服;B组在C组基础上口服吲哚美辛25mg3次/d,共5天,间隔5天重复使用,疗程均为6周。结果A,B,C三组痊愈率分别为74.07%,38.46%,32.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2.5%,92.31%,88.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现不可耐受副作用。结论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异维A胶丸治疗中重度囊肿性痤疮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痊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球瘤1例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一般多发于四肢末梢内层的网络层内.特别是手指,足趾末节多见.且多发于手指甲下。我们遇到左拇指血管球瘤1例.并予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甲氨蝶呤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1例银屑病患者每周接受MTX5~15mg静脉滴注治疗1次,共20次。结果:41例患者经过10~20周治疗后,痊愈16例(39.0%),显效17例(41.5%),好转7例(17.1%),无效1例(2.4%),有效率为80.5%,不良反应为纳差、恶心、呕吐、头痛、荨麻疹、月经过多、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MTX5~15mg每周1次静脉滴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躯干,四肢泛发褐色色素斑半年余。患者约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胸前,背部散发大小不一玫瑰红色斑块,无明显痒痛。皮损逐渐扩展至颈、四肢伸侧及整个躯干。数月后皮疹变成灰褐色,曾在外院以色素性荨麻疹诊治()具体治疗不详,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要求使用简单,疗效确切的外用药物。从1991年9月至1992年8月,我们参考国内外的资料自行研制了一种痤疮霜,治疗150例痤疮门诊病人,现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 在门诊病人中选择病史在一年以上,先后用过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其中男104例,女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实施艾拉光动力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在于:治疗前做好病灶的清创,治疗中注意药物的配制和红光照射时剂量的调节,以及并发症的处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经过3个半月、14次治疗后,患者证实治愈.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5岁,因乳头,乳晕暗褐色斑及斑块半年,于2004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半年前患者双侧乳头,乳晕出现鸡蛋大暗褐色斑及斑块,有轻度瘙痒,数天后双下肢出现多角形鳞屑。患者自出生后皮肤较干燥,粗糙,冬重复轻,家庭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IAA1173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中表达的临床与病理意义.方法 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 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检测133例SSCC患者肿瘤组织(52例Ⅰ级、37例Ⅱ级、31例Ⅲ级和13例Ⅳ级)和47份正常表皮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KIAA1173基因阳性定位在实质细胞胞质内,在SSCC中阳性表达率为3 8. 3%(51/133),在正常表皮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6%(44/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67,P<0.01);正常表皮组的强阳性表达率为48.9%(23/47),SSCC组为6.0%(8/1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76,P<0.01);KIAA1173基因在SSCC I、Ⅱ、Ⅲ、Ⅳ级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3.8%(28/52)、62.2%(23/37)、67.7%(21/31)和76.9%(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05,P>0.05);分化较差组的表达缺失率70.5%(31/44)高于分化较好组57.3%(51/89),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4,P>0.05).结论 KIAA1173基因在正常皮肤和SSCC不同分化程度中表达不同,KIAA1173基因可能参与SSCC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