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诊监测氮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的危险性判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间因ACS入住急诊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ACS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100例患者,其中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1例,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平均年龄(61.62±10.45)岁,男性61例(61%),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83(83%)例和17(17%)例.与存活组相比,年龄、性别、高血压史、NT-proBNP、TnIUItra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2-1.05, P<0.01)、性别即男性所占比例(OR=1.04,95% CI:1.01-1.06,P<0.01)、高血压史(OR=1.05,95%CI:1.03-1.08,P<0.01)、NT-proBNP(OR=1.17,95% CI:1.12-1.24, P<0.01)、TnIUItra (OR=1.11,95% CI:1.07-1.14, P<0.01)与ACS患者死亡有显著相关性.通过ROC曲线检验NT-proBNP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P<0.01,95%CI:0.798-0.812).结论NT-proBNP升高将显著增加ACS患者死亡风险,可作为ACS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撕囊碎核镊预劈核技术在Ⅳ级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年龄相关性Ⅳ级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撕囊碎核镊预劈核组(A组)50例50眼,拦截劈核组(B组)50例50眼。对两组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超声乳化能量释放时间(US time)、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分级计数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平均US time为26.66(16,40)s,低于B组36.12(23,46)s(Z=-5.65,P<0.01)。术后3mo, 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08.12±368.18cell/mm2,高于B组2104.06±379.87cell/mm2(t=2.728,P=0.008)。术后3mo, A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10%(8%,12%),低于B组17%(14%,20%)(Z=13.231,P<0.01)。术后1d角膜水肿为0、1、2、3、4级的眼数,在A组分别为0、23、21、6、0眼,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与乳化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应用比较,探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的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0例70眼随机分为压核进钩劈核组35例35眼和乳化劈核组35例35眼。分别使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乳化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两组病例均完成透明角膜切口、撕囊、水分离后,压核进钩劈核组先用超乳针头吸除表层皮质和软核,轻压晶状体核,然后用劈核钩勾住晶状体5:00位赤道部,超乳针头退回主切口,吃进晶状体核与劈核钩对向用力,将核一分为二。乳化劈核组用超乳针头吃入晶状体核心至晶状体1/2~2/3厚度并吸住晶状体核,劈核钩划入超乳针头对侧晶状体赤道部与超乳针头对向用力劈开晶状体核。记录两组术中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压核进钩劈核组的U/S time低于乳化劈核组[12.76(8.76,16.76)s vs 22.87(18.36, 27.38)s, P<0.01]; 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乳化劈核组(2133.44±348.58/mm2 vs 1957.94±280.54/mm2,P<0.05),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于乳化劈核组[0.15(0.08,0.22)vs 0.22(0.16, 0.28), P<0.01]。术后1d压核进钩劈核组角膜水肿轻于乳化劈核组(Z=13.195,P=0.004),术后7d两组角膜水肿均消退。术后1d两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而两组间无差异(Z=-0.48,P=0.63)。

结论:与乳化劈核技术相比,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劈核操作简单,手术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碱化血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方法:我们通过检索近十五年数据库中关于碱化血液治疗有机磷中毒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S),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RCTS共7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碱化血液)37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394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碱化血液组的治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对于患者继发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混乱等并发症方面,RCTS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结论:相比传统质量方案,碱化血液治疗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存活率,且不增加发生其他不良结局的危险性,可作为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下其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视功能恢复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4例(16只眼)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有12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术,4只眼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结果的评估指标包括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以及视功能是否提高。结果行单纯巩膜扣带环扎术的12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91.7%(11/12),行巩膜扣带环扎联合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的4只眼中1次手术网膜复位率为75%(3/4),但行2次手术后,术后8个月时随访,14例患者的16只眼达到100%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0.05以上有12只眼。结论马凡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裂孔的位置和视网膜脱离的情况来选择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分为真性小眼球或远视眼和非真性小眼球或远视眼的“正常”眼,后者即为特发性UES[1].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为涡静脉减压手术和板层巩膜切除手术.由于涡静脉减压手术手术部位深,操作困难且并发症多,一般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近年已被板层巩膜切除手术取代[2].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联合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带状角膜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1年EDTA螯合联合PTK及羊膜移植术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并发带状角膜变性的6例(7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症状有无改善、上皮重建时间、外观、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提高2只眼(28.5%),视力无提高5只眼(71.5%),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平均上皮重建时间为(10.6±2.4)d,外观较好5只眼(71.5%),外观改善一般的2只眼(28.5%),术后追踪随访时间平均为(11.1±4.0)个月,没有发现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结论 EDTA螯合联合PTK及羊膜移植术对于治疗眼内硅油填充术后带状角膜变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中药在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明确诊断,给予激光治疗,治疗后服用健脾利湿中药30 d。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情况、视网膜形态和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变化,不同时间CSC患者治愈情况,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检查结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4±0.21、0.80±0.19,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治疗后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吸收,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治疗前为(543.39±132.33)μm,治疗后为(213.81±22.62)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内治愈的有21例,占70%;4周以上9例,占30%。(3)治疗后FFA显示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消失,吲哚青绿造影(ICGA)显示脉络膜高通透性改善。(4)复发情况:1例在治疗后7个月时CSC复发,占3.3%。【结论】激光治疗围手术期应用健脾利湿中药是治疗CS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