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猕猴双侧慢性不可逆性帕金森病(PD)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4只猕猴分别采用不同剂量(0.1 mg/kg/d和0.4 mg/kg/d)和不同频率(每天一次和隔天一次)及不同次数皮下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作PD模型,注射MPTP前后观察行为学表现并进行非人类灵长类PD评分量表(PPRS)评分。结果猕猴注射MPTP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PD症状,主要表现为倦怠、迟缓;继续给药PD症状会出现进行性快速加重导致后续动物因进食困难而死亡;若过早停止给药,则导致PD模型不稳定,动物症状可自愈。采用剂量为0.1 mg/kg/d的MPTP连续皮下注射14 d后,猕猴出现中度PD症状(PPRS评分为6~8分)时,改隔日注射一次,共4次,猕猴出现不可逆性PD症状,且可自主摄食并长期存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结论适量皮下注射MPTP可制作猕猴慢性、不可逆性、双侧PD模型,其更接近人PD的临床特征,且无需鼻饲喂养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2.
董乐  陈圣芳 《医学与社会》2009,22(10):35-37
分析了武汉市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多级、多渠道完善医疗保险筹资体系;医疗保险应体现公平性;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并与其他制度无缝衔接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董乐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49-50
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前准备。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因人而异,准确定位学生的实习岗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换位思考,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多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分离树突状细胞(DC)工艺,提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诱导分离效率。方法采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脂多糖(LPS)、重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rmTNF-α)和诱导时间为考察因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mDC)获得量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响应面法分析并验证试验结果,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形态、表面标志物等指标。结果响应面优化诱导imDC最佳诱导工艺rmGM-CSF为46 ng/mL、rmIL-4为24 ng/mL,诱导时间为6 d;imDC获取量为(4.58±0.28)×10~6个,相对偏差为4.00%。诱导mDC最佳工艺LPS为1.4μg/m L、rmTNF-α为30 ng/m L,诱导时间为1 d;m DC获取量为(4.21±0.15)×10~6个,相对偏差为3.80%。体外诱导5~7 d,可获得足量的具有典型树突状的DC,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imDC较高表达CD11c(68.62%±2.3%),低表达CD86(37.95%±1.8%);mDC高表达CD11c(82.05%±1.6%)和CD86(90.34%±1.4%)。结论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优化联合优化多细胞因子体外快速、高效诱导扩增DC,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5.
朱学义  董乐  李泽纯 《中国药业》2013,22(13):77-77
患者,男,45岁,因"全身弥漫性红斑、皮屑1月,咳嗽、胸闷伴发热10 d"入院。患者诉2010年8月初因"左下肢疼痛"自行到药店购买保泰松片、地塞米松片(生产厂家及生产批号不详)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服药后四肢及颜面部出现散在红斑,大小不一,局部潮湿、无隆起,略感瘙痒,未予重视,继续口服上述药物治疗。1周后红斑渐增多,蔓延至全身,部分融合成片状,瘙痒明显,自行外涂"蝎子酒"2次,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重,出现颜面部红肿及口舌溃烂。8月底出现少量咳嗽,未咳痰,感发热(具体体温未测),未予及时治疗。症状进  相似文献   
6.
性别是严重影响疾病结构的危险因素,对于不同的疾病存在着较大差异。动物实验表明。小鼠对细菌和病毒的易感性受性别因素的显著影响,大量的动物实验模型也证实了雌性个体相对雄性个体有更强的抗性。单核细胞增多李斯特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的胞内寄生菌,在免疫抑制的个体和妊娠妇女中发病。当用李斯特菌感染BALB/C小鼠时发现,雌性个体明显对李斯特菌易感,有更高的致死率,而且绝大多数雌性个体在感染4天内就全部死亡。由于疾病的易感性部分是由于宿主基因决定的,因而选择几个常用的近交系小鼠(C57BL/6J,C3H/HeN,CBA/J)重复这个实验,得到相似的结果。进一步排除体重的影响(雌性个体体重比雄性相对小一些,对细菌的耐受性差一些)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斯特菌感染小鼠有着明显的性别易感性,与小鼠的品系无关。李斯特菌感染的性别易感性与其他的病原菌不同,很有可能是因为它是胞内寄生菌。据文献记载,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巴贝西虫、假单胞菌在人类的感染都是雌性易感。这样看来,雌性易感作为生命现象的一种是广泛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性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经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 239例结肠息肉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在各年龄层的分布情况.结果 ①结肠息肉的大小、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单发或多发在各年龄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40~79岁年龄段中,直径≤5 mm的息肉占53.0%,左半结肠息肉占51. 3%,腺瘤型息肉占44.8%,单发息肉占55.4%.③左半结肠的息肉占59.1%,右半结肠的息肉占20.3%,全结肠的息肉占20.7%.④无蒂息肉占70.6%,亚蒂息肉占13.7%,有蒂息肉占15.7%;单发息肉占64.2%,多发息肉占35.8%.⑤腺瘤性息肉占51.1%,炎性息肉占35.1%,不典型增生息肉占10.7%,增生性息肉占2.3%,癌性息肉占0.8%.⑥不同大小结肠息肉的病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8,P<0.000 1).不同性别间结肠息肉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4,P=0.52).结论 40~79岁年龄段好发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多见.结肠息肉大小与性别之无关.随着息肉逐渐增大,癌变的可能性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y,TLR2McAb)、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c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改变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B)、TLR2McAb干预组(C)、TLR4McAb干预组(D)、TLR2McAb+TLR4McAb共同干预组(E),每组10只.A组饮用蒸馏水,B~E组饮用5%DSS水溶液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造模开始同时,每隔48 h予A、B两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E组小鼠分别予以10μg的TLR2McAb、TLR4McAb、TLR2McAb+TLR4McAb,期间观察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干预7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结肠炎症,并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中IFN-γ、IL-4、IL-17表达;留取盲肠内粪便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进行培养并比较各菌群菌落计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的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的DAI及HS显著增高(DAI:9.700±2.406 vs 0.500±0.707,P<0.01;HS:16.500±2.991 vs 6.400±3.273,P<0.01);C、D组与B组比较DAI及H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DAI及HS明显低于B组(DAI:5.700±3.498 vs 9.700±2.406,P<0.05;HS:9.500±3.308 vs 16.500±2.991,P<0.01).(2)与A组比较,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C~E组结肠黏膜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A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少,B~E四组大肠杆菌均明显生长(与A组比较P<0.05),C~E组大肠杆菌数值与B组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均明显少于A组及C~E组(P<0.05),使用TLR2McAb、TLR4McAb干预后,C~E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上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McAb、TLR4McAb同时干预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改善作用;两种McAb均能明显提高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菌群数量,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但对大肠杆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且两抗体同时干预对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善未见显著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问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患者术后疗效,总结部分临床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通过对1996年~2006年我院520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统计,判定其术后疗效,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种类。结果术后疗效评定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86例,良:134例,可:78例,差:22例,优良率80.7%。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术前应仔细查体、定位、诊断,认真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要谨慎、有序,充分暴露,认真探查,小心剥离,彻底减压;术后要精心护理,加强功能锻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部分并发症,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