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马来酸氯苯那敏的直肠栓剂与口服剂型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疗效.方法 将150例小儿皮炎湿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的直肠栓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直肠栓剂后对小儿皮炎湿疹的疗效与对照组使用口服氯苯那敏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使用次数减少.结论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直肠栓剂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小儿皮炎湿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m23与p16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皮肤标本染色。结果: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均〈0.01);p16蛋白在正常标本和肿瘤标本中的表达分别为100%和54.1%(P〈0.01)。结论:nm23基因缺失和p16基因突变可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素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凋亡作用,为黑色素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将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A375细胞中,细胞水平上观察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评估治疗凋亡效果.结果:凋亡素介导实验组A375细胞的凋亡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致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4.
60例均为我站皮肤科门诊2001年1月~2003年12月间的随诊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5~52岁,病程1周~4年不等。均以尿道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量多及性状异常而就诊。临床见尿道分泌物呈脓性者15例,黏液性22例,浆液性4例;阴道分泌物呈黏液脓性者11例,泡沫状3例,凝乳状5例,伴不同程度子宫颈炎者7例。中  相似文献   
5.
使用不同的氧化剂和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活性焦(AC)进行改性,采用低温N2吸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非水酸碱滴定法对样品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了表征,并考察了样品在不同湿度下的NO常温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氧化改性减小了样品的微孔孔容,降低了样品的表面碱性基团含量和NO转化率。热处理改性则增加了样品的微孔孔容,提高了样品的表面碱性基团含量和不同湿度下的NO催化氧化活性。在相对湿度为0~80%范围内,氧化-热处理组合改性样品的NO转化率均高于活性焦直接热处理样品,且提高热处理温度,有利于增强样品在湿气(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的NO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口服普瑞巴林75 mg,每日2次(若疼痛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75 mg,每日3次);对照组21例,口服阿米替林25 mg,每日两次(若疼痛控制不理想,可加量至25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一月。治疗后评价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8.
中重度寻常痤疮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糠秕孢子菌(PO)在中重度寻常型痤疮(MSAN)的感染及治疗情况;方法:对120例面部中重度寻常痤疮的脂栓及毛囊内容物予以革兰染色油镜镜检。对其中PO阳性的MSAN患者共10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52例给予克林霉素300mg口服,每d3次,疗程30d,同时加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d1次,疗程7d。治疗B组49例,仅给予克林霉素300mg口服,每d3次,疗程30d。治疗期间仅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不用其他任何药物。每2W复诊1次,共治疗观察4W,再随访4W。结果:MSAV中PO阳性率为84.16%;治疗A组总有效率为94.23%,治愈率为43.4%;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53.06%,治愈率为2,4.5%。两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明PO对MSAN有重要病因学意义,治疗中应考虑抗PO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糠秕孢子菌患者是否存在体液免疫异常。方法用ELISA方法对30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MFf)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清中抗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Ff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枇孢子菌毛囊炎与体液免疫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不同照射频率以及维持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每周2次组和每周3次+维持治疗组两组,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以Kaplan-Meter生存曲线分析NB-UVB维持照射治疗对银屑病缓解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P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1),每周3次治疗起效更快;每周3次、每周2次治疗结束时,两组的平均累积剂量、治疗次数无显著差异,但每周3次治疗获得缓解所需的时间却明显少于后者(P0.01);后续的NB-UVB维持照射治疗对于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影响明显,两组患者处于缓解期的可能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每周3次照射方案在不增加潜在风险的同时,能更快地获得满意疗效;对已取得满意疗效的银屑病患者采用维持治疗有助于延长缓解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