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PS对MRL/MpJ小鼠脾T细胞表达TLR4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Toll样受体 4 (TLR4 )在MRL/MpJ小鼠脾细胞的表达状况和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LPS )刺激后TLR4的表达变化以及对TNF α产生的影响。MRL/MpJ小鼠经腹腔注射LPS后在不同时间取脾细胞 ,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小鼠脾T细胞TLR4的表达情况 ,并与BALB/c小鼠作对照 ;通过RT PCR观察LPS刺激前后脾T细胞TNF 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TLR4在MRL/MpJ小鼠CD3+ CD4 + T细胞和CD3+ CD8+ T细胞中均有表达 ;但TLR4 + /CD4 + 细胞表达仅BALB/c小鼠的 33% ,在受LPS刺激后 ,MRL/MpJ鼠CD4 + T细胞TLR4升高时间较BALB/c小鼠延迟 ;CD8+ T细胞TLR4在LPS刺激前后无明显变化 ;脾细胞TNF αmRNA水平升高亦延迟。通过对干燥综合征样自身免疫病鼠模型MRL/MpJ小鼠脾T细胞TLR4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将有助于认识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联系和感染在自身免疫病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7岁。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6年余。2年前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时皮疹由干燥脱屑发展为泛发全身的红斑,1年前出现浸润性斑块及肿块。诊断:蕈样肉芽肿。予阿维A、IFNα-2b、NB-UVB及肿块处UVA照射联合得宝松注射,皮疹完全消退,随访7个月无复发。该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病程中伴发实体肿瘤,化疗后蕈样肉芽肿进展,呈典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提示蕈样肉芽肿可伴发第二肿瘤,针对实体肿瘤的化疗可诱发蕈样肉芽肿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4岁,左耳廓红肿痛伴双眼红肿1个月,病程中有关节痛,无口腔溃疡.体检:左耳廓暗红色肿胀,触压痛,耳垂未受累.血常规白细胞7.8×109/L,淋巴细胞 1.5×109/L,Hb 108 g/L;Coombs-IgG(+);尿常规潜血(2+),蛋白(+);ANA 1∶1 280(+)核颗粒型,抗 ds-DNA 3...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 a,CT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7的缺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41例CTCL患者及9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CD7表达。结果 41例CTCL患者中,早期(IA~ⅡA)23例和进展期(ⅡB~ⅣB)18例,CD3+CD7-T细胞比例进展期组与炎症性皮肤病组及早期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进展期18例患者中6例CD7缺失(33.33%),早期23例患者中仅1例CD7缺失(4.35%),提示CD7缺失在进展期显著高于早期(P<0.05)。无外周血累及的25例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患者中有2例CD7缺失,均为进展期,提示进展期MF较早期MF更易出现CD7缺失(P<0.05);在进展期MF的CD3+CD7-T细胞比例均高于早期MF和炎症性皮肤病组(P<0.05)。结论 进展期CTCL和无外周血累及的进展期MF外周血CD3+CD7-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早期及炎症性皮肤病组,CTCL进展期较早期更容易发生外周血CD7缺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非化疗与系统性联合化疗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的疗效.方法:收集1986年7月-2006年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住院且分别接受非化疗或系统性联合化疗的32例CT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获得缓解的时间较短(P<0.05);非化疗组患者的缓解期(中位数39个月)长于化疗组(中位数3.7个月)(P<0.01);非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52.94%)高于化疗组(8.33%)(P<0.05);非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中位数106.83个月)长于化疗组(中位数10.7个月)(P<0.01).结论:系统性联合化疗治疗CTCL病情缓解较快;但非化疗方法能获得较长的缓解期、较高的生存率以及较长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CpGDNA中含有的未甲基化的CpG基序是一种天然的免疫刺激剂 ,通过Toll样受体 9介导信号传导 ,诱导B细胞多克隆增殖活化 ,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于CpGDNA的天然免疫反应存在缺陷。通过CpGD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作用的研究 ,希望能进一步阐明细菌感染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已确诊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的皮损和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TCRγGR)情况。方法:利用PCR测定21例CTCL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CRγG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结果:CTCL患者皮损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病程≥12个月的患者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12个月的患者(P〈0.05);年龄≥60岁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结论:在CTCL患者中存在TCRγGR,早期出现在皮损中的TCRγGR可作为CTCL辅助诊断,并有益于CTCL的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检测出TCRγGR可作为皮损阳性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原发于皮肤淋巴细胞的肿瘤,患者在诊断时无皮肤以外的器官组织受累,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皮肤是除胃肠道以外第二常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部位,PCL发病率为每年1/10万[1].PCL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分可为两...  相似文献   
9.
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细小病毒B19(PVB19)特异性抗体,观察B19 IgM阳性与SLE病情及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探讨PVB19感染与SLE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采用德国IBL Hamburg公司PVB19-VP2-IgM、Ig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51例SLE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清PVB19的特异性抗体。结果51例SLE患者中B19 IgM抗体阳性11例(22%)。而正常对照组都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B19 IgM阳性/阴性对SLE患者分组后发现,B19 IgM阳性组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B19 IgM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征相比,除丙氨酸转氨酶(ALT)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例B19 IgM阳性的SLE患者随访2年发现,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SLEDAI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自身抗体水平[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无显著性改变(P>0.05),ALT或AST均恢复正常。结论PVB19感染在诱发SLE活动中起作用,但与SLE预后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2例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2例均为幼年发病,皮损开始出现在暴露部位,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后进展至非暴露部位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嗜血现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致密淋巴样细胞浸润至脂肪层,侵犯血管,可见部分中等大小不典型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浸润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皮损中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原位杂交阳性,血清中EBV抗体阳性。结论该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即可控制症状,尚无必要按"淋巴瘤"治疗,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