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淋球菌耐药监测15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我国1987~2001年淋病流行中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修改淋病治疗方案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对WHO规定的5种核心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纸片酸度法测定淋球菌产青霉素酶(PPNG)菌株.结果:15年来用琼脂稀释法共检测了7583株菌,青霉素耐药株5399株,占71.20%;PPNG株占17.71%(1056/5964).四环素的耐药株占92.61%(1090/1177);由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茵茵株(TRNG)占14.03%(811/577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迅速增高,占61.12%(3311/5417).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菌百分率较低,分别为0.41%(26/6342)和0.39%(23/5853).对南京地区1993~1995年和1999~2001年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MIC50作了比较,结果显示MIC50值并无明显变化.结论:我国近15年流行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相当高,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为了防止淋球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传播应强调对淋病病人进行范围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点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比例及blaTEM-135突变体在PPNG中的分布,比较PPNG及blaTEM-135突变体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的型别分布,了解不同地区PPNG blaTEM-135突变体的差异与联系。 方法 2012年在江苏、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广西6个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共收集572株淋球菌,经过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头孢噻吩纸片法测定PPNG;菌株培养后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错配扩增突变分析PCR(MAMA PCR)鉴定blaTEM-135突变体,采用NG-MAST进行分型研究。 结果 572株淋球菌中PPNG总阳性率为38.1%(218/572),PPNG中相应blaTEM-135突变体的总比例为52.3%(114/218)。监测点中PPNG阳性率从高至低分别为:浙江(45/87,51.7%)、上海(36/79,45.6%)、广东(78/205,38.0%)、广西(12/32,37.5%)、江苏(24/77,31.2%)、天津(23/92,25%);PPNG中相应blaTEM-135突变体的阳性率从高至低分别为:浙江(31/45,68.9%)、江苏(14/24,58.3%)、广东(39/78,50.0%)、上海(17/36,47.2%)、天津(9/23,39.1%)、广西(4/12,33.3%)。NG-MAST分型研究显示,blaTEM-135突变体中流行菌株型别有ST2318、ST1768、ST1866、ST1053、ST8726等,其中ST1768、ST1053和ST8726与blaTEM-135突变体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天津PPNG菌株及blaTEM-135突变体ST分布与其他各监测点有显著差异,江浙沪地区菌株ST有一定联系。 结论 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点PPNG及相应blaTEM-135突变体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地区间PPNG及相应blaTEM-135突变体阳性菌株ST型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淋球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检测淋球菌尿液和拭子样本的特性.方法 运用淋球菌培养和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试验平行检测205份性病门诊患者生殖道拭子样本,同时对对应的205份尿液样本进行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用实时荧光PCR法对两种试验比较产生的差异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法平行检测同一来源的拭子样本和尿液样本,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与金标准淋球菌培养法相比,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试剂盒对拭子和尿液样本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特异性均为94.5%.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7份差异样本中,6份拭子样本结果与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试剂盒结果一致.结论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试剂盒在检测淋球菌临床拭子及尿液样本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耗时短,为淋球菌的实验室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假阳性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对本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病人送检的血清标本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环状卡片试验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合计检测了10546份血清标本,RPR假阳性率为0.21%(15/7002)。2007年(0.32%)与2008年(0.11%)的RPR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RPR假阳性血清标本中10例为有高危性行为的常规检查者,2例为孕妇,皮肌炎、尖锐湿疣和龟头破溃者各1例。结论 RPR假阳性有一定的发生率。建议RPR阳性者以TPPA等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5.
梅毒在社会上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将我院1989~2003年STD门诊梅毒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梅毒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在低温真空冷冻干燥长期保存的真菌菌种存活情况,结果皮肤癣菌存活率为91.6%,大部分菌种存活至20年;酵母样菌存活率为83.5%,最长存活22年;深部真菌存活率为83.4%,除个别菌种外多数菌种均存活22年;腐生菌存活率为75%,其中曲霉菌属保存至22年全部存活。本实验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真菌菌种用冷干法保存,可存活13~22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南京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以及相应菌株的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基因型别。 方法 2007年和2012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临床防治基地分别收集了204株和81株淋球菌,经过分离纯化及鉴定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菌株培养后利用试剂盒提取DNA,并进行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 结果 测试的285株淋球菌MIC ≥ 0.060 μg/ml的菌株比例为63.2%,MIC ≥ 0.125 μg/ml的比例为31.6%。2012年MIC ≥ 0.060 μg/ml和MIC ≥ 0.125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4.4%和11.1%,2007年MIC ≥ 0.060 μg/ml和MIC ≥ 0.125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70.6%和39.7%。NG-MAST分型研究显示,285株淋球菌共有166个型别,菌株多样性较高,其中73种为已知型别,93种为新型别。2007年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以ST568(n = 13),ST270(n = 9),ST421(n = 7),ST2288(n = 5),ST1731(n = 4),ST1766(n = 4),ST1866(n = 4),ST1870(n = 4)等为主。2012年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以ST2318(n = 5),ST1053(n = 4),ST5990(n = 4),ST8726(n = 4)为主。相同NG-MAST型别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MIC值。 结论 2012年与2007年菌株的优势型别有较大变化,某些型别与头孢药敏值有较强对应关系。NG-MAST分型可能作为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淋球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从118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到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18株淋球菌中有11株(9.3%)对阿奇霉素耐药(MIC≥1 mg/L),MIC50和MIC90均为0.5 mg/L.南京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提示阿奇霉素不宜用于淋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大观霉素为我国卫生部推荐用于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之一。目前药品供应来源主要有进口品和山东鲁抗药业集团生产的卓青。我们对山东鲁抗生产的大观霉素(卓青)进行了抗淋球菌体外敏感性监测工作,对178株淋球菌的大观霉素敏感性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10.
1999-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1999-2006年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现状.方法 对1999-2006年在南京地区性病门诊患者中分离到的1208株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对环丙沙星耐药(MIC 1mg/L)的淋球菌率由1999年的83.93%(94/112)上升至2006年的98.99%(196/198),平均总耐药率为96.61%(1167/1208).其中环丙沙星高度耐药(MIC≥4mg/L)的淋球菌比率达71.61%(865/1208).结论 南京地区流行的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情况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