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正>患者男,35岁。因左手拇指黄色结节1年,于2017年6月15日至我院就诊。患者于3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左手拇指伸侧出现一针头大丘疹,未予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大成结节,无瘙痒和疼痛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azabrau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7岁,临床表现为左臀部肿物伴左髋部疼痛,影像学示左侧股骨上段、盆骨多发病灶,左侧大腿内侧单发软组织肿块影。术后病理学检查示:(1)左股骨近端病灶:由形态温和的纤维组织和不成熟的编织状新生骨构成,骨小梁形态不规则,呈英文字母样;(2)左臀部肿物:大体边界清楚,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胶冻样。镜下肿瘤细胞稀疏,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像,间质富含黏液样基质,血管稀少。免疫组化示:vimentin阳性,Desmin、S-100、SMA、CD34、MUC4均为阴性。最后病理诊断为Mazabraud综合征。结论: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以骨的纤维结构不良合并肌内黏液瘤为特征的罕见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准确诊断依赖于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观察1例ITTC患者的临床表现。肉眼观察肿瘤大体形态表现,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甲状腺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表现,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表现,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术后3和1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ITT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质稍硬肿物。细胞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部分细胞可见核仁。组织学检查显示癌细胞呈巢状或岛状分布,并向鳞状细胞分化;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检测,癌细胞表达CD117、CD5和P63等,不表达TdT和TTF-1,EBER-ISH(-)。病理诊断为IT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术后3和11个月复查CT均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ITTC恶性程度低,可复发及转移,联合手术及放疗,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古婉仪  冯凯芬  江雪影 《全科护理》2009,7(27):2469-2470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对骨科术后病人镇痛效果以及病人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100例术后实施PCEA镇痛模式的骨科病人,对其镇痛效果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镇痛总有效率95%,不良反应14%。[结论]PCEA作为一项广受医患双方欢迎的术后镇痛技术,术后经护士细致观察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对骨科术后病人镇痛效果以及病人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100例术后实施PCEA镇痛模式的骨科病人,对其镇痛效果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镇痛总有效率95%,不良反应14%.[结论]PCEA作为一项广受医患双方欢迎的术后镇痛技术,术后经护士细致观察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血透患者干体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70例患者。结果:40例患者达到干体重要求,30例未达到。影响干体重未达标的原因包括摄入水分过多、季节变化、透析不充分、营养状态、服装、大小便、是否进食等因素。结论:针对上述原因设置干体重时应全面考虑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并以此来指导患者如何配合设置合适的干体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要点.[方法]35例病人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在伤口感染、髋关节脱位、深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压疮、便秘并发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预防与护理.[结果]35例手术病人除1例因早期患肢过度内收发生髋关节脱位外,其余髋关节置换成功.[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病人痊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舒单抗(Denosumab)治疗后伴有假肉瘤样改变和高核分裂活性的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3周的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39岁,以右膝关节肿痛伴行走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X射线显示右侧股骨远端关节下髓腔内见一膨胀性、溶骨性病变。Denosumab治疗前穿刺活检显示为骨巨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征。Denosumab治疗3周后,行病灶刮除术。组织学表现为巨细胞几乎完全消失,肿瘤以中等至高密度的梭形单核细胞构成为主,伴有高核分裂活性、片灶状坏死及幼稚新骨生成,形成骨肉瘤样形态。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假肉瘤样改变伴有高核分裂活性是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谱中一种罕见组织表型,易误诊为真性肉瘤或骨巨细胞瘤恶性转化。关注临床治疗史并熟悉这些组织形态特征,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1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5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于术后10天内出现,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表现为抑郁1例,谵妄1例,认知障碍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1例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好转出院,3例治愈出院。1例转ICU治疗,因并发其它系统疾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高龄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采取综合医疗和护理措施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7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术前、术后系统的护理,认为护理的重点是预防伤口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髋关节脱位,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做好出院保健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