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荨麻疹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对急性荨麻疹患儿593例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 33例(5.6%)患儿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T波低平。皮损消失后心电图亦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荨麻疹患儿可伴有心脏的损害,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启文  李小标 《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23(4):188-190,I003
本文分析了180例儿童白血病患者的皮肤、粘膜损害情况,皮损发生率为40.6%。其中特异性损害6例(3.3%),表现为绿色瘤、结节或肿块,非特异性损害包括紫癜、瘀斑、口腔粘膜损害、脓疱疹、荨麻疹、皮肤溃疡等。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和融合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吸虫感染后的免疫机制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基因文库中筛选编码诱导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的抗原克隆是血吸虫分子疫苗研究非常关键步骤之一[1—3 ]。本文用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 IRS) 探针来筛选日本血吸虫cDNA 文库, 并鉴定融合蛋白的性质, 为血吸虫分子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的免疫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血清抗原及血清抗体检测诊断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抑制大鼠模型及双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时期感染大鼠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肺孢子虫抗原,用IFA法检测血清中的肺孢子虫IgG抗体,并与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大鼠肺泡灌洗液的抗原检测于免疫抑制6-8wk后均呈阳性,而对照组大鼠均呈阴性;大多数感染大鼠血清抗原检测为阴性;正常大鼠血清中有低滴度肺孢子虫IgG抗体,感染大鼠抗体滴度轻度升高或不升高,但中止免疫抑制后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而肺泡灌洗液中抗原逐渐阴转。结论:肺泡灌洗液抗原检测可用于肺孢子虫感染的诊断,但血清中很难检出这种抗原;血清IgG抗体的上升并不表示为现症感染。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抗原定位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IFA方法,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的各期兔血清进行了成虫和虫卵的抗原定位研究,以观察抗原的定位随感染进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用Rossman's固定液固定的成虫石蜡切片的抗原定位及反应强弱依次为肠管壁、间质和皮层。雄性生殖系统,如睾丸可见荧光反应。雌性生殖系统未见荧光反应。雄虫的反应强度比雌虫强,尤其在间质部位最明显。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定位反应最强的部位在皮层。间质较弱,肠管壁几乎阴性。对病鼠肝内虫卵抗原定位结果显示,石蜡切片抗原从感染后第4周起可见定位在虫卵内毛蚴的顶腺、侧腺及卵黄膜、卵间隙和卵壳上。顶腺和侧腺的阳性反应最强。第五周开始可见卵周有何博礼现象。冰冻切片的抗原也在第四周开始出现,定位在卵黄膜及卵壳上。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20例刘启文武汉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430016)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5月~8岁,以3。4岁者居多;啼哭时间约305~15min,多在1~3min之内;啼哭后立即出现皮损者7例,10min之内出现者8例,lh之内出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9岁,因双手背和双手指伸侧起水疱和糜烂而就诊。这些损害首次出现于第2次分娩后的第3周。患者从未口服过避孕药物。入院时尿中卟啉水平显著增高(粪卟啉371.0μg/d;尿卟啉2346.0μg/d)。尿中排出的卟啉经高效液相色层分  相似文献   
8.
湿温治验     
某女,15岁。1988年6月10日入院,住院号8801953。持续高热10天,病初畏寒发热,出微汗,头昏,身酸,咽痛微咳,胸膺隐痛,继之脘闷纳呆,大便溏稀1~2次/日,尿黄,口干少饮。病后曾服中西药治疗,畏寒消失,但发热不退,下午及晚间体温上升至40~41℃,持续数小时后全身出汗,体温下降,翌日又复发热。检查:体温40.5℃,P70次/分,神志清楚。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水平,探讨其在斑秃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及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斑秃患者(其中活动期19例、非活动期17例)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IL-4和IL-10水平。结果:活动期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非活动期患者(P<0.05),非活动期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P<0.05);活动期患者产生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也低于非活动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活动期患者产生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患者(P<0.05),非活动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斑秃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在斑秃的免疫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与病情活动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76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76例患儿除具经典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各种皮肤黏膜损害外,尚有79例(45%)出现肛周红斑脱屑,41例(23%)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62例(92%)超声心动图均见冠状动脉病变(含5例冠状动脉瘤)。提示肛周红斑脱屑、卡介苗接种处红肿似可作为KD较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应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超声心动图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及时发现和诊断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