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应用ellman射频电波刀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与分析我们自2001年6月~2003年5月共2年间手术治疗的2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显微镜下,采用ellman射频电波刀进行血管肿瘤切除。结果 根据头颅CT、MRI及手术所见将21例患者分为2种类型,Ⅰ型:19例,病变位于脑内,均获得镜下全切除,术后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Ⅱ型:2例,病变位于脑外,获得镜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给予放射治疗)。结论 正确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恰当的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尿道中段悬吊带技术被认为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多中心临床研究,多年手术后随访证明单切口TOT无针吊带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并发症少、易学易用、病人易于接受的实用技术.对手术后患者包括性生活在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4.
我们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采用美国ellman同时具有4.0MHz射频单极和1.7MHz双极的国际专利的双频射频机,对10例高风险的延颈髓肿瘤、脊髓内肿瘤,包括位于高颈髓并累及延髓,同时扩张至胸髓的肿瘤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8例确诊为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5突出44例,L5/S1突出13例,L3/4突出1例),在C型臂X光机透视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同轴椎间盘内窥镜置入椎间盘内,摘除部分髓核后,在直视下采用ELLMAN射频机的双极可弯曲电极行髓核组织消融,完全去除镜下所见髓核组织。结果:采用MacNab标准评定,58例患者随访1~8个月,显效36例(62%),有效16例(28%),无效6例(10%),有效率为90%。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多伴有其它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特别是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症状存在高度的重叠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反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小肠过度增生的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在有产甲烷菌存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甲烷。过量的气体会通过三种机制导致胃食管反流:1.导致腹胀和腹内压增加,压迫胃内容物逆行进入食管;2.部分气体在压力作用下上行,通过胃和食管溢出;3.引起反射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了解胃食管反流病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关系有助于为寻找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原因,制定合理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异质的症状特征和多方面的致病基础。食管粘膜阻抗是反流的标志。受损的食管粘膜完整性在引起GERD症状中起作用。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诊断GERD患者反流对食管粘膜造成的影响。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实验测量食管基线阻抗被认为是检查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GERD与非GERD。内镜引导下粘膜阻抗试验是一项新技术,它利用一根直视导管接触食管内壁,以确定慢性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上皮细胞变化。这个测试本质上是测量食管上皮细胞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慢性GERD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改变,细胞间的间隙扩大和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高导电性和低粘膜阻抗。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粘膜导纳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GERD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多腔道阻抗联合pH监测(MⅡ-pH监测)和单独pH监测两种方法对危重症患者胃食管反流(GER)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7月-2014年12月间连续收入北京市海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住院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24h MⅡ-pH监测,记录并分析GER的相关参数,包括总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酸性反流次数、反流暴露时间、反流清除时间等.比较MⅡ-pH监测结果中MⅡ-pH监测和单独pH监测对诊断GER的异同.结果 116例ICU住院患者中,MⅡ-pH监测识别出115例(99.1%)患者共发生5024次反流(43.28±3.96次/例,中位数34次/例,范围0~196次/例),而单独pH监测识别出54例(46.6%)患者共发生1868次酸性反流(7.66±1.65次/例,中位数0次/例,范围0~81次/例).MⅡ-pH监测的总反流次数中位数以及液体反流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4.0和30.5次)明显多于单独pH监测的反流次数中位数(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Ⅱ-pH监测到的总反流暴露时间中位数、平均反流清除时间中位数和最大反流清除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22、10、108s)均明显长于单独pH监测(分别为5.06、2.53、3.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分析显示,单独pH监测的酸性反流次数与MⅡ-pH监测的总反流次数(r=0.119)以及液体反流次数(r=0.231)呈弱相关,而与MⅡ-pH监测的酸性反流次数无明显相关性(r=0.656).结论 在危重症患者GER的监测方法中,MⅡ-pH监测较单独pH监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