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特有的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油茶的集约化种植,病虫害大量发生,加之良种选育滞后,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发展。INDETERMINATE DOMAIN(IDD)家族是高等植物中一类保守的转录因子,通过介导植物内源激素进而调控植物的基础免疫反应。为鉴定油茶中IDD基因家族成员,本研究以油茶全基因组信息为参考,通过IDD基因家族保守结构域鉴定了29个油茶CoIDD基因家族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亚细胞定位。通过RT-PCR克隆到1个与AtIDD4/5/6同源的CoIDD4基因,明确了其理化性质、表达模式及核定位信号,同时分析了其启动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类型。研究结果表明,29个CoIDD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组,平均亲水系数均小于0,属于亲水性蛋白,且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内;克隆到CoIDD4基因的全长ORF框包含1620bp碱基,编码539个氨基酸,主要在叶片和花器官中表达;该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是参与光响应和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两大种类。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油茶中...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云南省元阳县大型真菌资源状况,运用样地法、样线法以及随机调查相结合初步调查了云南省元阳县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并进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县域内分布有大型真菌170种,隶属于2门,7纲,13目,36科,88属。食用菌71种,药用菌32种(包含食用兼药用菌25种),毒菌31种。大型真菌区系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云南省元阳县发现的大型真菌主要为世界分布属。在亲缘关系上与四川盆地比较接近,但与广东南岭和重庆大巴山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这说明元阳县大型真菌可能具有多个起源,所有相比较的地区中与贵州地区的区系较为疏远。本研究旨在明确元阳县大型真菌的食、药、毒菌资源,为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明确云南省德宏州、文山州和保山市油茶炭疽病菌的种类,筛选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方法 本研究于2019和2020年7—9月进行了病害调查,收集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联合形态学与多位点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同时从健康油茶叶片内分离筛选内生拮抗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验证抑菌作用。结果 云南省德宏州地区油茶炭疽病发生较严重,平均发病率为56.18%,病情指数为53.11,云南省油茶炭疽病菌种类主要有5种,分别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卡哈瓦炭疽菌C. kahaw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松针刺盘孢C. fioriniae和暹罗刺盘孢C. siamense。其中,胶孢炭疽菌是优势病原菌,菌株 CA17(暹罗刺盘孢)在活体油茶叶片上的致病性最强。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采自德宏州健康油茶叶片的内生菌Streptomyces fulvissimusBacillus mojavensis对菌株CA17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37%和42%。结论 本研究可为油茶炭疽病的诊断与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昆明城市绿化树种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叶缘枯病,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对昆明地区滇润楠叶缘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致病性,同时进行生防菌抑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及...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墨兰根腐病的病原,提出绿色生防措施,以发生根腐病的墨兰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同时,采集野外健康墨兰根部和土壤,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获得20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1株细菌MJ5-1能同时拮抗2株病原真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拮抗菌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果表明,导致云南墨江栽培墨兰根腐病的病原是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MJ5-1能抑制腐皮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产业化栽培墨兰的根腐病诊断及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苏铁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树种,为适应干热河谷气候,攀枝花苏铁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建立特殊的共生体系。选用不同树龄的攀枝花苏铁为研究对象,采集攀枝花苏铁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醋酸墨水染色法观察根系的AMF定殖情况并计算定殖率;同时采用湿筛沉淀法对AMF孢子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攀枝花苏铁AMF的种类、多样性及与树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4年生、8年生和3年生攀枝花苏铁根系AMF定殖率分别为36.13%、28.54%、21.10%;根际土壤AMF孢子密度分别为16.02、14.13、13.3个·g-1,形态学鉴定到6属22种,分别为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s)、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优势属,相对多度分别为56.91%和28.23%。分子生物学鉴定到3属6种,分别为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明球囊霉(G.clarum)、缩球囊霉(G.constrictum)、无梗囊霉属(A.srobiculata)、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和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统计分析表明,AMF定殖率与AMF孢子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是0.873 9,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为攀枝花苏铁的保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滇朴Celtis kunmingensis Cheng et Hong是云南的乡土树种,适宜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极具观赏价值,是近年来最热门的绿化首选树种―绿化行道树,云南部分地区滇朴近年常表现丛芽的症状。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对染病的幼嫩枝条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利用16S rDNA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和R16F2/R16R2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分别获得1.8 kb和1.2 kb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将该特异性片段与其他已知分类地位的植原体16S rDNA片段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染病的滇朴韧皮部组织中可见植原体存在,滇朴丛芽病植原体与芝麻叶状植原体同源性高达99.40%,通过系统发育树可进一步推测滇朴丛芽病植原体是属于16SrⅠ-B亚组成员,本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切片和组织分离法对星油藤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按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长度为550~650 bp的DNA片段;菌株序列与尖孢镰刀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星油藤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重分离获得该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滇中地区核桃枝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抗性主栽核桃品种选育及核桃枝枯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柯赫氏试验与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滇中核桃产区的核桃枝枯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通过菌饼刺伤接种活体枝条的方法研究滇中地区7个核桃主栽品种(漾濞核桃、三台核桃及云新高原等)对致病菌株的抗性。【结果】成功分离得到致病菌株DZHT113,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为5.6~6.1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油球,大小为(4.8~6.7)μm×(2.3~2.9)μm; 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目标病原菌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可引起枝条枯死,发病初期,枝条出现红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密生红褐色或黑色点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果实受害后亦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点状物。结合该病菌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及柯赫氏试验结果确定菌株DZHT113为菜豆拟茎点霉(Phomopsis phaseoli),将其分别接种漾濞核桃、漾江1号及云新云林等7个云南核桃主栽品种的健康枝条,7 d后不同品种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