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新农药凯恩、帕力特茶园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园中开展150g/L凯恩EC、24%帕力特SC防治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小卷叶蛾要小试验.结果表明:150g/L凯恩EC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在药后3天最高,达到91.70%,药后21天的防效为71.55%; 24%帕力特SC在药后第3天的防效为89.46%,药后第21天的防效达71.62%; 150g/L凯恩EC对茶小卷叶蛾在药后第3天至第21天的防效达到86.55%-86.98%; 24%帕力特SC对茶橙瘿螨的防治效果在药后7天达到87.19%,药后21天为76.52%.150g/L凯恩EC对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有良好防效,24%帕力特SC对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也有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白莺山10个古茶树群落的晒青毛茶为材料,对其生化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晒青毛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碱和可可碱含量差异最大,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小。红芽口茶茶多酚和EGCG含量最高(32.70%和58.59 mg/g),可可碱和咖啡碱含量最低。勐库大叶茶儿茶素含量最高(149.85 mg/g),且非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酯型儿茶素。贺庆茶中总儿茶素含量最低,且酯型儿茶素含量高于非酯型儿茶素。  相似文献   
3.
1984—1987年在全省进行森林昆虫区系调查期间,采集昆虫标本26万多号,生活史标本560套,已鉴定出2590多种,其中有3个新种,20多个国内新记录和170多个省内新记录种。在调查过程中,对全省森林昆虫地理和森林昆虫区系进行了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0.877,平均0.491。3个大理茶居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大雪山(DXS)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香竹菁(XZQ)和白莺山(BYS)栽培居群的近交水平很高,近交系数(Fis)分别为0.728和0.913。居群配对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小于0.15,基因流(Nm)大于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94.1%)。聚类分析显示,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单株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基于PCoA和Structure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野生居群的遗传背景单一,栽培居群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其中7个BYS栽培居群单株可能是大理茶和阿萨姆茶通过渐渗杂交形成。  相似文献   
5.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Kuwana(以下简称松干蚧)属同翅目蛛蚧科、松蚧属。是危险性国家级森林植物检疫害虫。在我省主要危害油松、赤松。于1943年在辽宁省大连地区发现此虫,该虫蔓延快,年均传播速度10km。现已扩散到沈阳等9个市35个县(市、区)。从60年代到70年代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科研和生产防治,两次组织百万之众进行大区域的松干蚧阻击战、歼灭战,以阻止松干蚧蔓延。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科研成果和生产防治经验,使灾情有所缓解,但是蔓延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989年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全省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为依据,用生态学观点从宏观上对全省森林病害进行了区系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森林病害主要寄主有7科植物;主要病原为真菌;4个地区的寄主、病原种类和病害的发生各具特点。根据区系分析结果对各区病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白莺山地区12 种类型古茶树资源共60 份材料进行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聚类图分析这12 类茶树的亲缘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加快珍稀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 类古茶树可分为2 大类和4 小类,野生型的本山茶与3 个半野生型的黑条子茶、二嘎子茶和大叶本山白芽口茶归为第Ⅰ类,为乔木或小乔木,树型高大,芽叶茸毛无或稀少,叶片大,角质层较厚,栅栏细胞1 层,石细胞多且粗大;其他8 个类型归为第Ⅱ类,其中4 个栽培类型包括勐库大叶茶、勐库小叶茶、白芽子茶和豆蔑茶归为第Ⅱ-a 类,为小乔木或灌木,芽叶茸毛较多,叶片栅栏细胞1~2 层,石细胞少且小;柳叶茶、贺庆茶、藤子茶3 个半野生类型资源归为第Ⅱ-b 类,为灌木,树型开张,芽叶茸毛中等,中叶,具有1~2 层栅栏细胞,石细胞少且小;红芽茶单独成第Ⅱ-c 类,为半野生型灌木,芽叶呈鲜艳紫红色,大叶,石细胞形态和大小多样。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云南白莺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白莺山68 份茶树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生物学性状的调查,并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云南白莺山12 个类型茶树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体生物学形态变异非常丰富,涵盖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叶形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披针形;芽叶茸毛量呈现从无、少、中、多到特多的连续变化。(2)利用34 对EST-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云南白莺山群体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6981,观测杂合度值为0.5982;PIC 信息指数为0.6686,Shannon’s 信息指数为1.6068,有效等位基因数和观测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761 和9.7353。(3)基于Evanno 统计模型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可将白莺山茶树群体资源分为5 个亚群,5 个亚群间的基因流值为1.899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0.1163,表明各亚群是一个中度分化的群体,各亚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9.
云南白莺山地区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云县白莺山地区是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阿萨姆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及中间过渡形态茶树广泛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利用30个SSR核心标记分析了130份白莺山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6.73,期望杂合度(HE)为0.6135,近交系数(Fis)为–0.174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52,基因多样性(H)为0.6112。通过模拟不同样本数量,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曲线,发现样本量在40个时,能较好地反映白莺山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白莺山地区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林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决定》中指出 :“凡重大的或危险性的森林病虫害 ,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制防治规划 ,划定治理区 ,实行工程治理”,以贯彻《决定》为主题的全国第三次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会后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的通知》,从而全面启动了重点森林病虫害的工程治理 ,标志着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工程治理的实施 ,对于扭转“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