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2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调蓄冷与电力调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空调蓄冷方式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空调蓄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它对于电力调峰、平衡电网、合理利用能源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统计学方法在工质替代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强  王怀信 《制冷学报》2004,25(4):43-48
通过引入统计学中的"距离"概念和相似性评价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替代工质研究中替代物初选过程的工作效率并避免遗漏.选取临界压力Pc、临界温度Tc和正常沸点Tb作为特征参数,进行了R22、R12、R11、R13和R114替代工质的初选,结果中不仅包含了全部已公开的各类替代物,还给出了一些新的醚类替代物.研究还表明,同分异构体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R12与R22间的相似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100t电炉主厂房情况,阐述了钢结构厂房构件喷砂除锈、刷特种漆补充定额编制原理,编制的补充定额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种高温热泵工质的理论与试验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寻求适宜工作在冷凝温度范围为80~110℃的高温热泵环保工质为目的,对臭氧层破坏势(Ozone deplete potential,ODP)为零的非共沸混合工质M进行循环性能理论和试验研究。理论循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M的单位容积制热量qv和循环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均优于传统工质CFC114;试验结果表明,M系统的制热量Q和循环性能系数Cop随工况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试验中,M的最高平均冷凝温度达到104.5℃,相应热输出温度达到103.0℃,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分别为1.951MPa和120.8℃,均在安全应用的限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有机工质跨临界循环或超临界循环的系统优化及应用设计,要求掌握有机工质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文中在设计、建立超临界有机工质传热特性研究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对有机工质HFC134a开展了超临界压力下管内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特别包含了工质流向为下降流情形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无论工质流向为竖直上升流还是竖直下降流,HTC均随热流密度增加而减小,随质量通量增大而增大;相同热流密度、压力条件下,上升流与下降流两种流向下HTC间的差别,随质量通量增大而减小。对上升流和下降流而言,在浮升力影响较小的实验工况下,HTC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浮升力显著的工况下,HTC随压力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R134a超临界压力下的HTC关联式,该关联式适用于上升流及下降流,拟合精度为平均偏差-2%,均方根偏差11%。  相似文献   
6.
针对90℃热水型余热,以R123为工质,对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径流式汽轮机的喷嘴进行一维稳定流动分析,以单位质量热源水的发电量(比净功)最大为目标函数,开展ORC变工况实验研究。研究表明:R123的临界压力比为0.59~0.67,随工质压力的增大有小幅上升,实验系统需采用缩放喷嘴。系统比净功受换热性能,汽轮机效率,传动-发电效率以及系统总功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实验中变蒸发压力最优工况为:蒸发压力0.46 MPa,比净功0.40 kJ/kg;变冷凝压力最优工况为:冷凝压力0.11 MPa,系统比净功0.76 kJ/kg。  相似文献   
7.
8.
9.
马利敏  王怀信  杨强 《太阳能学报》2011,32(8):1144-1150
针对水-水高温热泵实验台建立了系统稳态仿真模型.模型输入参数为系统结构参数和载热流体参数,输出参数则为系统性能参数和换热器温度场.采用P-T状态方程计算工质相平衡性质,故模型适用于新型纯质和混合工质.在压缩机建模中,根据实验数据辨识拟合了压缩机容积效率、定熵效率和热效率,在两器模型中考虑了压降和输运性质对换热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考虑烟气的放热特性、一般冷源条件、中高温工况对工质热稳定性的要求和工质的环境特性,提出以CO2超临界循环(CO2-SC)作为初温300—500℃的烟气余热动力回收基础循环;针对CO2-SC吸热过程工质初温低、有限循环压比下膨胀过程终温过高的问题,对CO2-SC引入回热过程得到了CO2回热超临界循环(CO2-RSC)。对CO2-SC和CO2-RSC开展了以单位质量烟气的循环净输出功(比净功)最大为目标函数,以膨胀过程初温、初压、终压和回热度(对CO2-RSC)为优化变量的优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回热过程的引入,有效改进了循环效率,使循环比净功明显提高;在指定的换热器传热窄点温差和系统部件效率值下,烟气初温分别为300,400,500℃时,CO2-RSC的比净功较CO2-SC高50.9%,52.7%,49.6%。回热还使得CO2-RSC工质吸热过程初温高于烟气的酸露点,避免了超临界加热器烟气侧低温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