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将早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患者定义为C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2.2±5.8)%改善至术后即刻(15.9±5.7)%;围手术期30 d内发生脑卒中事件13例(14.3%,13/91):穿支卒中8例(8.8%,8/91)、血栓形成4例(4.4%,4/9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91);致死致残性脑卒中2例(2.2%,2/91)(死亡1例、重残1例),未出现其它非卒中相关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中段(P=0.049)、病变节段长(P=0.002)、狭窄度较重(P=0.001)相关,与术者手术经验不相关(P=1.000)。结论 自膨式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基底动脉中段、长节段重度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但致死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 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53)。结论 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结果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干预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DSA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70%)。所有患者接受CAS术干预治疗,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CAS术前、术后3、6个月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CAS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自体对照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MoC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术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对延缓和阻止认知功能障发展为痴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