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2.8,95% CI 2.5 ~ 5.8;P = 0.001)、年龄(OR = 0.68,95% CI 0.60 ~ 0.92;P = 0.003)、吸烟(OR = 2.3, 95% CI 1.8 ~ 4.1;P = 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3.0,95% CI 2.3 ~ 4.8;P = 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4.7,95% CI 3.6 ~ 7.2;P = 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 = 5.2,95% CI 3.7 ~ 8.1;P = 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 = 5.8,95% CI 4.2 ~ 6.9;P = 0.006)、导管交换次数(OR = 2.3,95% CI 1.4 ~ 4.3;P = 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 2014 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