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以古巴隆为原料制取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常温固化剂的性能、影响因素及固化条件,提出了用常温固化剂鉴别酚醛树脂的粘结性能及预测镁碳砖耐压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鞍钢焦炉煤气ZL(双核钛氰钴砜十磺酸,是一种脱硫催化剂)法脱硫脱氰6年的生产实践数据进行分析,摸索出脱硫液中最好的硫代硫酸铵、硫氰酸铵和游离氨浓度;确定合理的集合温度,预冷塔、蒸氨塔及循环水凉水架的操作参数.在优化工艺下,1#脱硫塔脱硫效率稳定在40%左右,2#脱硫塔脱硫效率稳定在80%左右,3#脱硫塔脱硫效率稳定在91%左右,ZL法脱硫脱氰三塔总效率达到了98%以上.  相似文献   
3.
吸附分离二甲苯分子筛的改性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3X型沸石分子筛作为改性对象,用填充柱分离色谱考察了混合二甲苯的分离效果,通过钾、钡离子的单独改性和复合改性的研究表明,钾离子的交换优于钡离子,复合改性的分子筛的分离效果优于单种离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法国Setaram公司生产的TGA92型热重分析仪,比较钾基、钙基、铁基催化剂对煤焦-CO2气化反应的影响,发现钾基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在反应温度900~1050℃范围内,利用自行建造的小型固定床试验装置研究了气化温度、钾盐催化剂含量、形成焦炭的原煤煤质对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气化过程影响显著,提高气化温度,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速率急剧增加,转化率显著提高;不同配煤比的原煤制得的焦炭,在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特性,弱黏结性的气煤表现出良好的抗碱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采用爆破法排淤填石已得到很广泛的运用,本工程根据上海洋山当地海区地质特点采用爆破的方法修建防波堤并进行夯实。由于采用了分段微差起爆和选择了合适的循环进尺距离等爆破参数,改善了爆破效果,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奚白  刘静岩 《燃料与化工》2001,32(4):196-200
通过对4种有机缓蚀阻垢的筛选,研究了用化学处理焦化循环水系统的结垢和腐蚀问题,鞍钢化工总厂的生产实践表明,不仅在阻垢缓蚀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而且可节省水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钾盐对煤焦-CO2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法国Setaram公司生产的TGA92型热重分析仪,比较钾基、钙基、铁基催化剂对煤焦-CO2气化反应的影响,发现钾基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在反应温度900—1050℃范围内,利用自行建造的小型固定床试验装置研究了气化温度、钾盐催化剂含量、形成焦炭的原煤煤质对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气化过程影响显著,提高气化温度,煤焦与CO2的气化反应速率急剧增加,转化率显著提高;不同配煤比的原煤制得的焦炭,在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特性,弱黏结性的气煤表现出良好的抗碱能力。  相似文献   
8.
奚白  刘静岩 《燃料与化工》1995,26(3):146-149
有投氯的方法抑制焦化厂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的繁殖,具有显著的杀菌灭藻效果,不仅可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效率,降低设备的腐蚀率,减少新水的补充量和污水的排放量,而且比油汽蒸煮法更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山地区煤种,通过对各矿原煤的块煤浮沉试验和煤泥浮选试验,确定了原煤降灰的合理洗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四个煤种,分析了这些煤种的性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优选出炼制二级铸造焦的工艺参数及配合煤料的配比范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典型七台河新建1/3焦煤和桃山焦煤在不同堆积密度条件下的Audibert-Arnu膨胀性能及 G b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料堆积密度提高后,其开始软化温度增加,开始膨胀温度降低;当煤料堆积密度从0.88 t/m 3增加到1.19 t/m 3 时,新建煤1/3焦煤的开始软化温度增加 30 ℃,桃山焦煤增加14 ℃,新建1/3焦煤的开始膨胀温度降低19 ℃,桃山焦煤降低15 ℃;同时,随煤料堆积密度提高,其最大膨胀度增加,膨胀温度区间也呈增加趋势; G b因子随煤料堆积密度提高而呈增加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