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0篇
工业技术   3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清欣 《山西建筑》2004,30(18):125-126
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 ,分析了磨损的易发生部位及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磨措施 ,有效地减轻了锅炉运行中磨损的发生 ,提高了经济性 ,保障了锅炉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32只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主干植入VX2肿瘤细胞株,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治疗组、对照组兔MPVTT中分别植入125I粒子串、无放射性粒子串,术后定期监测兔一般情况、体重、实验室检查变化,术后2周治疗组、对照组各处死8只兔,作病理学检查。余下兔饲养至死亡作尸检,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Ki- 67标记指数、凋亡指数,并以此为基础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结果 近程放射治疗后每个观察时间点均表明,对照组兔体重下降更加明显,两组兔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MPVTT体积为分别为(565.4±220.9) mm3、(2 269.9±437.0) 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Ki- 67蛋白指数分别为(4.14± 1.84)%、(33.82±6.07)%,凋亡指数分别为(6.51±1.92)%、(0.91±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9.50±2.37) d、(27.38±1.22) d,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MPVT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4.
遗传神经网络在凝汽器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BP神经网络学习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不足,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故障诊断的新方法——遗传神经网络优化故障诊断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凝汽器系统故障诊断中。经实例验证,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故障诊断的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投入产出法勾画了产业间碳足迹传递路径,具体描绘出了第一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在碳排放上的影响,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耗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构建了河南省碳足迹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投入系数和产出系数,运用"三角化"方法,识别出了河南省第一产业碳足迹在产业间的传递路径.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河南省第一产业碳排放的特点,提出以第一产业为切入点的节能减排思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呕血等症状。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治疗,球囊扩张治疗后再次造影如发现胃冠状静脉仍明显扩张则以弹簧圈栓塞。对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门脉主干闭塞,1例局限性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出现门脉海绵样变。5例患者均成功实行经皮球囊扩张术,其中2例患者联合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1例患者因门脉主干合并左右分支近端闭塞,无法打通门脉。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 ~ 31个月,5例患者门静脉主干通畅,均无再发生呕血等症状。结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门脉海绵样变经皮球囊扩张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17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行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内支架+TACE.粒子植入数量17~23粒(6711型,0.7 mCi/粒),第1个半衰期组织内平均吸收剂量为73.51~76.22 Gy.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通畅时间、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支架通畅率.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和125I粒子条均成功植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13个月,12例存活,5例死亡(肝功能衰竭4例,多发转移1例).60、180和360 d的累积支架通畅率为94%、94%和94%;累积生存率为87%、65%和53%.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延长生存时间.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兔门静脉腔内植入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的安全性.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并编号,包括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实验组动物将封装在导管内连续排列的3粒125I粒子条经开腹、穿刺,悬挂固定在门静脉主干内壁.对照组仅开腹门静脉作荷包缝合.术后14、28、60和120 d分别抽血标本并行CT检查和直接门静脉造影.实验组、对照组在14、28和60 d造影后分别处死2只动物;120 d时处死剩余动物.收取门静脉主干,邻近肝、肠等组织及远处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动物未发现125I粒子辐射相关的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及死亡.MDCT及DSA均显示门静脉血流通畅.病理大体标本未显示门静脉穿孔,狭窄及血栓形成,植入粒子条与管壁无粘连.实验组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中膜及外膜无改变.临近125I粒子旁肝细胞坏死明显,肝右叶下角及十二指肠组织无异常.两组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兔门静脉管腔内植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硅酮覆膜支架在犬髂动脉内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实验犬9只.18条正常髂动脉,先行大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置入支架,继而置入硅酮覆膜支架10枚和镍钛合金编织型裸支架8枚(对照组).术后第1、4、12周,两组分别抽取一定数量支架段血管行DSA观察通畅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程度;其后处死动物,取出支架段血管,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组织学检查,并对两组支架急性血栓形成情况、支架的内膜覆盖和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等作出评价.结果术后第1、4、12周DSA所见:①裸支架组各段时间造影均显示通畅,12周时支架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的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动物模型并作客观评估,为进一步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10)和实验组(B组,n=14)。实验组在门静脉主干前壁缝一荷包,将瘤条经荷包中央注入门静脉腔内,并通过预留缝线悬挂固定在门静脉主干内壁;对照组开腹后仅在门静脉主干前壁作荷包缝合。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及生存时间。术后每周行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门静脉癌栓(PVTT)生长及转移。分阶段处死两组部分实验兔作病理检查,观察PVTT体积和转移情况。剩余兔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组门静脉主干成瘤率达100%。实验组(B9~14号兔)及对照组术后第35天平均体重分别为(1.48±0.19) kg和(2.08±0.17) kg,实验组(B9~14号兔)平均生存时间为(41.7±4.72) d。多排螺旋CT显示PVTT及门静脉阻塞后侧支循环和转移灶,病理学检查证实门静脉管腔内癌栓存在及转移灶。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可供影像学客观评价的MPVTT动物模型,并证实增强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监测PVTT生长和转移有良好价值,为临床治疗MPVTT研究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