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为了了解沿海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树干附生地衣的分布规律,在海南文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沿海 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固定样地基础上,选取20 个20 m×20 m 样方,采集并记录季雨矮林中群落重要值前20 的 树种及树干附生地衣的相关数据,对地衣与宿主胸径、种类间的关系,地衣在宿主上的分布高度、方位朝向及 相关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树干附生地衣在宿主上的分布盖度与宿主本身的相对密 度、相对频度呈正相关,但与宿主的重要值并无明显相关性;地衣主要分布在宿主胸径为1.5~13.5 cm、高度为 0.6~1.4 m 的区间,其中1.2~1.4 m 为最佳高度范围;进一步证明了地衣喜好生长于与样地坡向方位一致的树干 朝向,在调查区东南方向上地衣分布较多;在湿度、光照强度、海拔3 种影响因子中,光照强度对地衣分布的影 响显著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3.
龙成 《农家致富》2023,(4):46-47
<正>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设施管护的工作要求,规范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程序方法,为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负责人就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出了权威解答。  相似文献   
4.
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基本特征,以《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海南植物图志》等文献为基础,并通过野外考查、标本考证,从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等方面开展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维管植物共243科1 895属6 036种,其中本地野生维管植物有4 579种,隶属于225科1 429属,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特有种占总种数的10.55%,仅483种;(2)在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中,重要科有樟科(Lauraceae)、楝科(Meliaceae)、壳斗科(Fagaceae)、棕榈科(Palmae)、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3)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主要由以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占科数82.63%)和属(占属数84.40%)组成,其中,科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57.49%),属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为主(27.09%),属马来西亚亚区的一部分,不仅呈现出热带性,而且呈现出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带有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群落环境特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两种不同演替阶段的热带滨海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非参数检验以及Kendall秩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群落内部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均匀度以及物种周转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在群落间和群落内均存在差异。在热带常绿季雨林(TEMF)、灌木林(SHR)内,光合有效辐射(PAR)对物种多样性和周转率有显著影响。在两个群落内,土壤相对湿度对物种分布均起到重要影响,对SHR中物种分布的影响更强。在TEMF中,土壤温度、坡度及坡位对物种多样性和周转率限制显著;在SHR中,空气相对湿度成为限制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结合传统的路线法、小样方法与固定样地法调查铜鼓岭保护区药用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640种,隶属136科544属。其中,蕨类植物20种,隶属14科17属;裸子植物1种;被子植物618种,隶 属120科525属。640种药用植物中包括4种海南特有种植物,8种濒危珍惜、国家级保护植物。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铜鼓岭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在植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贡甲、海南大风子、赤楠蒲桃等在铜鼓岭保护区的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其中海南大风子是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但在铜鼓岭保护区内却是优势物种,这是铜鼓岭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7.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境内山岭连绵,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耕地破碎,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以水族为主,多个民族共同聚居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贫困县。辖11个乡、10个镇、230个村民组,总人口36万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建立村植保科技组织在保障生产发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植保科技组织的发展现状、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龙成 《农家致富》2023,(5):46-47
<正>在规划编制上,要通过会议协商、入户协商等方式,引导农民共议村庄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举措。在规划公示上,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规定履行审议程序,村庄规划草案应在村内公示。在规划公开上,要采取“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及时、长期公开,并将规划成果转化为简明易懂的规划图表和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0.
三都县水稻施肥效应的土壤类型和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总结几年来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成果,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汇总三都县近来在实施水稻肥效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都县水稻施肥效应的土壤类型和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全县水稻试验中-N区、-P区和-K区平均产量分别为OPT处理的58.85%、72.25%和74.72%,水稻施氮增产最高为19.12%,其次是施磷和钾,分别为14.07%和15.92%,施肥增产幅度为氮>钾>磷;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基础肥力为大眼泥田>黄泥田、斑黄泥田>青红泥田、青潮泥田,水稻产量随着土壤基础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施肥效应则相反;受土壤类型区域性分布及长期施肥差异的影响,三都县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均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南片区的土壤基础肥力、水稻产量均高于北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